原标题:黄河涯镇深挖农业、产业、文旅等资源,统筹规划水路林文景——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新图景
□本报记者石秀秀 本报通讯员徐展
9月7日,位于德城区黄河涯镇的德州京熙射击馆内,游客刘健在教练指导下,体验步枪射击,10发94环的成绩让他很高兴。“场馆专业,体验感很好。”刘健已经计划好了一天的行程,“中午一起到小森农场吃饭,下午再带孩子去骑马,顺便逛逛九龙公园。”
近年来,黄河涯镇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核心抓手,深挖本地生态、产业、文化资源,统筹规划水、路、林、文、景,打出稳增长、促融合、优生态、惠民生“组合拳”。
文旅是乡村的“活名片”。立足生态旅游与现代农业基础,黄河涯镇精心打造精品一日游路线,推动全镇10余个文旅项目提质增效。构建“串点成线、连接成面”的发展格局——小森文旅、桔塘小院的田园风光,京熙射击、鲁德马术俱乐部的动感体验,牡丹芍药基地、九龙郊野公园的自然生态,奥德曼酒庄的醇香韵味,共同勾勒出多元文旅场景。黄河涯镇人大主席贾晶晶介绍:“今年,小森文旅二期、又见城南、牡丹芍药基地二期以及星空青年营地等项目都已经顺利落地,进一步丰富了文旅业态。”
文旅项目落地生花的同时,黄河涯镇通过特色活动激活文旅热度。今年以来,“非遗过大年”活动让传统技艺走进百姓生活,第十五届万亩桃园赏花节吸引游客徜徉“粉色海洋”,西瓜文化节让清甜果香飘满乡村,南湖垂钓比赛点燃休闲热情……一系列活动累计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农文旅特色小镇”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作为典型农业镇,黄河涯镇立足“都市型”农业定位,既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又延伸产业链条。全镇培育4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小麦亩产稳定在700公斤以上;壮大焦庄合作社、沙杨合作社、鑫昂农业等经营主体,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精准对接京津冀市场,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效益好”的转变,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在推动单一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转变的同时,我们也重视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发展。”黄河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超介绍,该镇锚定“科技创新+物流配送+民生养老+文旅休闲”四大布局,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现量质并举。
德百智慧商贸孵化基地的8个仓库已全部投用,成为区域商贸流通的“新枢纽”;德州牡丹芍药鲜切花生态示范基地完成一期种植,7月启动了二期工程,未来这里将成为集观赏、采摘、销售于一体的“花海经济”样板;德润颐养庄园主体完工,装饰装修正酣,年底即可开门迎客,为民生养老注入新活力;中仓储运智慧物联冷链项目进展顺利,一号、二号库待设备进场,三号库装饰工程稳步推进,年底投用后将打通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
今年1至8月份,黄河涯镇规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3%;规上贸易企业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60.7%;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预计同比增长10.5%,乡村振兴画卷加速铺展。“接下来,我镇将加快推进在建重点项目投产增效、发挥效益,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打造更多文旅消费新场景,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持续提升‘农文旅特色小镇’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刘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