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望,那么德州市第五中学教师宋延华,便是用三十年时光坚守这份守望的人。对她而言,教师的幸福不仅是学生成绩的提升,更是用自己的赤诚与坚韧,帮问题学生找回方向,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助每一个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她始终秉持“育人先育心”的理念,长期关注问题学生和留守儿童,即便后来腰患重疾,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依然选择坚守在三尺讲台,用真诚的关爱和执着的坚守,改变了众多学生的人生轨迹。她的敬业与奉献精神,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近年来,宋延华曾获感动德城十佳教师、德城区教学能手、德州市三八红旗手、德城区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把家变成孩子的“心灵港湾”
师范毕业的宋延华,自踏上讲台便认定:教育不只是教知识,更要暖人心。“孩子的心就像块田,你多播点温暖,就少长点杂草。”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她三十年如一日的行动准则。
多年来,宋延华的家始终向学生敞开。放学后,留守儿童会来这里吃一顿热乎饭,借着手机屏幕与远方父母诉说思念;有心事的孩子会坐在餐桌旁,把青春的迷惘讲给她听,再带着她给的生活智慧轻松离开;周末时,她总会温柔邀约父母忙碌的孩子“来家写作业”。这方小小的屋子,早已不是普通的住所,而是孩子们疲惫时能停靠的“心灵港湾”。曾有学生在作文里写道:“宋老师家的灯总亮到很晚很晚,像盏不眠的太阳,暖着每个路过的夜晚。”这束温暖的光,让许多缺失家庭关怀的孩子感受到了久违的归属感。
带伤坚守,把讲台当成“战场”
2022年10月,常年超负荷工作的宋延华被确诊为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疼痛让她白天无法久站久坐,夜里难以入眠。可即便靠大把止疼药支撑,她也没落下一节课。直到家人拿着“耽误治疗可能导致下肢瘫痪”的医嘱苦苦劝说,她才同意住院手术。得知要暂时离开学生,这位坚强的老师忍不住红了眼。
手术很成功,但术后康复的日子格外煎熬——植入钢板的疼痛让她夜不能寐,简单翻身都要靠家人帮忙。可当看到学生发来的视频,听着孩子们齐声喊“‘宋妈妈’,我们等您回来”,她擦干眼泪暗下决心:“一定要快点好起来,孩子们还在等着我。”
刚能下床,她就咬牙开始康复训练,还每天躺在病床上通过视频给后进生辅导功课。医生叮嘱至少休养三个月,可身体稍能支撑,她就悄悄回到学校。同事们见她扶着墙挪进教室,心疼地劝她休息,她却笑着说:“只有在课堂上,我才浑身充满力量。”那段时间,办公室角落的折叠床成了她的“战友”:上课回来疼得站不住就躺一会儿,没法久坐就趴在床上批改作业。凭着这份坚守,她带的两个班数学成绩始终在年级名列前茅。
一针一线,把布包缝成“爱的信物”
宋延华有一个坚持了多年的温暖习惯——利用业余时间亲手为学生缝制布包。最初,这个举动只是为了弥补留守儿童“想要一个卡通包”的小小心愿。她看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便决定亲手为他们制作。
渐渐地,这些精心缝制的布包演变成了她为学生加油打气的特殊方式。每一针每一线,她都倾注了无尽的关爱;每一个针脚细密的布包,都承载着她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她希望通过这些布包,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爱与鼓励,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信心与勇气。
她的这份情怀不仅感动了校园,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德州晚报连续三年对她为学生做包鼓励的事情进行专题报道,今年“山东教育发布”视频号也对她的事迹进行了转载,收获千余次点赞。在报道评论区,无数网友为之动容:“这位老师真的太用心了”“老师的大爱无私,都给了学生,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谢谢老师,辛苦啦”“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包,是老师把对每一位学生的爱、期望与不舍通过每一针每一线,融进包内”。
三年来,300多个精心缝制的拼布包从她的缝纫机上“走”到学生手中,有的陪伴着走进高中课堂,有的成了珍藏的毕业纪念。有家长在朋友圈晒出孩子的包:“这些碎布拼出的是背包,缝进去的却是老师满满的爱意。”
从青春到两鬓微霜,宋延华用三十年的坚守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她以腰间的钢钉诠释坚韧,用手中的布包传递温暖,凭灯下的身影书写奉献。在平凡的讲台上,她证明:教育就是用一颗赤诚之心温暖另一颗心灵,用一份无私大爱唤醒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