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李艳红

李艳红,女,1975年出生,中共党员,是平原县王杲铺镇的一名妇联工作者。她与人为善,和蔼可亲,敦厚淳朴。尊老爱幼,照顾年老多病的公婆、父母几十年如一日。谱写了一曲曲孝老爱亲的赞歌。用陪伴和坚守谱写着人间大爱。教育和影响着家庭和身边的人。

照顾生病的婆婆,尽心尽力,视同亲生母亲

2019年的10月,李艳红正在单位加班,突然接到电话婆婆突发脑溢血。从此婆婆拉开了住院转院的长达45天的马拉松,住院从平原转院德州又从德州转院济南。住院期间她照顾婆婆穿衣、洗漱、端屎端尿,不怕脏不怕累,用自己瘦弱的身躯背着婆婆出入各种检查室,好不厌烦,无微不至。同室的病友说:“伺候的这么好,是亲生闺女吧?”,婆婆开心地说:“不是闺女,是儿媳妇,俺多么有福啊!”。

悉心照料住院公公,用实际行动诠释“照顾病人无性别”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婆婆刚出院不久,李艳红的公公又因30多年的糖尿病并发症住院。这一住又近一个月,由于丈夫体弱多病,李艳红心疼丈夫,自己一个人在病房中24小时陪护公公,其间不仅照顾了老人的饮食起居、一日三餐和帮扶锻炼,她还和老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心理沟通和思想交流,增进了感情也减轻了老人的心理压力。常言道“医生眼里没有性别之分”,这句话在李艳红护理老人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她把自己当做一个独生女照顾生病的亲生父亲来照顾生病的公公。通过三十多天的全程陪护中,公公心怀感激,逢人就讲:“真的是有个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儿媳妇。”

照顾患病母亲,十几年如一日

李艳红孝顺之心、体贴和关爱之心体现在自己的每一个身份角色上,作为儿媳做到了竭尽全力、不遗余力。作为女儿更是责无旁贷。李艳红的父母和公婆年近80,多年慢病缠身。自2005年开始,前后十几年,她见证者母亲的病情每况愈下,母亲从半自理到完全卧床失能,她都竭尽全能悉心照料。在兼顾工作之余,她开始了家里和单位两头奔波的日子。白天她伺候母亲定时喂饭、喂水、喂药,伺候母亲休息后就赶到单位完成工作,中午回家给母亲做饭、伺候吃喝,晚上定时翻身按摩。尽管如此,对一个瘫痪卧床的病人并无大起色,为此她身心深受煎熬。工作生活的多重压力劳累,使李艳红身体严重透支,力不从心。虽然如此,她仍然咬牙坚持,亲厚地对待每一位生病的老人。

积善之家,传承好家风,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李艳红的所作所为,影响着她身边的人。她的娘家兄弟姐妹团结相处,彼此谦让,是多年的“五好家庭”、“文明之家”,在父母的赡养方面兄弟姐妹争先恐后,从不攀比,长幼兄妹情深意厚。在婆家,她们姑嫂和睦,互谅互让,从不计较得失,是被邻里称道的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的一家人。

常言道:“顺者为孝”,李艳红常常对家里人说,孝敬老人让她们吃好、穿暖不难,最难得的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老人上了年纪,话多唠叨是经常的,每当这时,她总是劝说家人不能和老人计较小节,虽然有些话让人觉得不爱听,但老人绝无恶意,我们要耐心听,化解了很多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女儿无论在外上学还是工作,每每回家来,无论时间多么紧张,都要回家看望奶奶爷爷。陪她们说说话,好不温馨。

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李艳红经常说,她很庆幸自己做到了非常及时的“行孝”,让四个老人能够幸福、温暖的享受老年生活。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孝善文化,道德传承,源远流长。李艳红怀着一颗孝顺之心,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儿媳的高尚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情真意切的孝老爱亲的故事,真真切切地打动着身边的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