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津城街道,有一支由银发长者组成的“津骑兵”老年健康骑行队,他们身着红色队服,穿梭于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领骑人栾洪林,一位年逾八旬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带领着这支队伍,不仅用车轮丈量着健康,更用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助人为乐”赞歌。他们的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温暖人心的力量。让我们透过三个视角,感受这份平凡中的伟大。
一、车轮上的生命绿灯:急难险阻前的“第一响应人”
对于“津骑兵”而言,每一次骑行都可能是一次与急难险阻的相遇,而他们的选择始终是:停车,相助,成为照亮他人困境的“生命绿灯”。2020年的一天,前王村地边的呼救声划破宁静,80多岁的老人拾柴时不慎坠入深沟。骑行队恰好途经,队员们来不及多想便撂下车,栾洪林第一个纵身跳沟托住老人,沟上队员手拉手搭起人梯,合力将老人稳稳拉上岸。老人攥着队员的手红了眼眶:“太感谢你们了,现在像你们这种见义勇为的人不多了。”这样的“生死救援”并非个例。2023年5月,刘言村一名妇女骑电动三轮撞树晕倒,栾洪林见状立刻组织队员们围拢,有人拨打120、有人守护现场,直到救护车赶来才默默离开。事后医生告知家属:“再晚一点,患者可能有生命危险。”面对家属的再三道谢,栾洪林摆了摆手:“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不会收取任何好处。”他们的善意不止于危急救援。骑行中捡到万余元现金、4部手机及证件时,总会第一时间联系民警或支书寻失主;见送孙上学的老人车胎漏气急得跺脚,便分工送孩子上学、联系修车师傅;遇货车司机因冷却水不足困在路边,又主动打听修车厂……车轮所至,哪里有难处,哪里就有他们俯身相助的身影。
二、单车喇叭传新声:文明乡风的“移动播种机”
“津骑兵”的车轮,亦是传播文明新风的载体。栾洪林带领队员们化身“移动宣讲台”,将时代新风送入千家万户。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宣讲室,栾洪林的声音铿锵有力:“红白事不要大操大办,拒绝铺张浪费,给孩子们树立一个文明、节约的好榜样!”这不仅是宣讲,更是他深耕的实践沃土。2024年10月,爱心嘉园苏先生和刘女士的婚礼,在栾洪林春风化雨般的宣传感召下,这对新人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号召:零彩礼、婚房简装、婚车六辆、婚宴简办。这场简约而温馨的婚礼,成为辐射周边村落的“典范”。新人父母由衷赞叹:“在栾老师的宣传下,我们村都很支持移风易俗的工作,孩子过得幸福,我们做父母压力也不大,还能带动新风气,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这场简朴婚礼成了周边村的“活教材”,而这样的“文明播种”,栾洪林和队员们每天都在做——他们蹬着单车穿街巷、进田间,喇叭里喊着“禁燃禁放保安全”“反诈知识记心间”,宣讲台上讲着“一盔一带护生命”,把移风易俗的政策、文明生活的道理变成街坊听得懂的家常话,送到千家万户。
三、银发车轮绘新城:乡村活力的“暖心催化剂”
“津骑兵”的奉献,最终落脚于激活乡村治理、共建美好家园。他们是乡村活力的“暖心催化剂”。去年7月,在一次日常骑行巡逻中,栾洪林发现辖区一处废弃坑塘堆积了大量垃圾,环境脏乱且存在隐患。他立即拍照取证,迅速反映给村党支部书记。这关键的“哨声”,促成了街道、村委、环卫公司的快速联动。在多方协作下,昔日的垃圾场实现了华丽蝶变,种植莲藕、养殖泥鳅、花白鲢及观赏鱼种,投放鱼苗150斤,当年即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塘边安装了护栏,种上了杨柳,成为村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这一从“废弃”到“致富”再到“宜居”的转变,是银发车轮催化社区共治、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同时,他们还是最接地气的“民情收集站”,3月发现村里国旗悬挂不规范,拍张照发给街道人大工委,问题当天就整改;见王石村回迁居民把柴草堆消防通道,拍图发村民群,半小时就有人主动清理。截至目前,他们已收集社情民意176条,开展“敲门宣讲”1万余户,还教孩子空竹、给老人演节目。栾洪林常说:“看到大家笑,咱心里就敞亮。”
栾洪林和他带领的“津骑兵”老年健康骑行队,用信念照亮前路,用行动温暖人心。他们是急难险阻前的“生命守护者”,用果敢点亮希望;是文明新风的“坚定传播者”,用声音浸润乡土;是乡村活力的“温情催化者”,用奉献共绘新景。在一次次停车相助、一声声政策宣讲、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中,他们以最朴实的行动深刻诠释了“助人为乐”的时代真谛,展现了老有所为、奉献社会的崇高境界。他们是津城街道流动的文明旗帜,是新时代文明实践道路上最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