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王寿月

王寿月,男,1989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德州市宁津县杜集镇杜集村人,现任中国电信德州乐陵分公司经理助理。他不仅是业务精湛的电信骨干,更是热心公益的爱心使者。18年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突破5000毫升,2022年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2025年4月,他成功捐献330毫升造血干细胞,成为德州市第8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在德州宁津县的大街小巷,杜集镇杜集村王寿月的名字,正随着一段"十万分之一的生命奇缘"被人传颂。他用18年无偿献血的坚守、2000多个日夜的公益等待,最终以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义举,完成了一场跨越陌生人的"生命接力"。他的故事,不仅是电信人"连接生命"的温暖注脚,更诠释了新时代"见义勇为"最动人的模样——当他人身陷生命绝境,他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热血托举起生的希望。

十万分之一的相遇,他毫不犹豫"向前一步"

命运的齿轮,总在不经意间咬合。2025年2月的一个午后,王寿月正在调试通信基站,一通来自中华骨髓库的电话让他瞬间屏住了呼吸:"您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型成功,是否愿意进一步配型?"

电话那头,是一个在重症监护室与死神赛跑的生命;电话这头,是两个年幼孩子的父亲、一个需要扛起家庭重担的顶梁柱。短暂的震惊后,他脑海里闪过患者家属焦灼的眼神,脱口而出:"我愿意!"

挂了电话,他才后知后觉地感到紧张——父母会不会担心?两个孩子还小,妻子一个人能应付吗?可当夜深人静时,他想起讲座里"患者多等一天,危险就多一分"的话,又坚定了决心。让他意外的是,妻子听完他的想法,默默收拾起行李:"去吧,家里有我。你救的是一条命,这比啥都重要。"

高分辨配型、全面体检......每一次检查,他都像对待通信故障排查般认真。注射动员剂的那几天,头痛、骨痛如影随形,夜里常常疼得睡不着。他咬着牙在病房里来回踱步,手机里存着患者家属发来的消息:"孩子天天问,是不是有人要送'生命种子'来了?"看到这话,他揉了揉酸胀的胳膊,对护士说:"明天的剂量按标准来,别担心我。"

六个半小时的坚守,让生命在热血中延续

4月11日清晨7点,济南第九六〇医院的采集室里,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王寿月的胳膊上。两根输血管像生命的纽带,一头连着他的热血,一头通向分离机。当机器启动的嗡鸣声响起,他握紧了拳头——这一刻,他等待了近三年。

采集比预想中更漫长。6.5个小时里,他保持着一个姿势,不敢随意动弹,生怕影响血液流速。护士心疼地劝他闭眼休息,他却笑着说:"我得盯着这'生命种子',可不能出岔子。"中途手臂发麻,他就用力掐一掐掌心;饿得头晕,就抿两口温水垫垫。脑海里反复闪现的,是那个素未谋面的患者,是对方家属信里"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不放弃"的恳求。

当33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封装完成,医生告诉他"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时,这个始终笑着的汉子红了眼眶。他成为德州第8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不久后,一封字迹颤抖的感谢信送到他手中:"是您让我们的孩子重新睁开眼,看到春天的阳光......"王寿月把信小心收好,在日记里写下:"原来,勇敢向前一步,真的能让另一个人好好活下去。"

一束光点亮更多光,让见义勇为成为常态

王寿月的故事在村里传开后,不少周围的年轻人悄悄问他:"捐献疼吗?我也想加入骨髓库,需要做什么?"短短一个月,就有12个人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服务队的人数翻了一番。

"他总说自己做的是小事,可这小事里藏着大勇气。"身边的人们说,王寿月的"见义勇为"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在别人需要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手":是暴雨天冒雨抢修基站,保障救灾通信;是看到老人迷路,驱车送回家;是得知患者急需救助,毅然捐献造血干细胞......

如今,王寿月依然定期献血,手机里多了个"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常常和大家分享注意事项。他说:"十万分之一的概率都能遇上,说明善良从不会被辜负。"

十八载热血接力,公益初心早已生根

对王寿月而言,"挺身而出"从不是一时冲动。2007年,刚成年的他第一次走进献血车,看着自己的血液将流向未知的生命,一种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涌动。"能为素不相识的人做点什么,这感觉很踏实。"从此,他的日历里多了一个无声的约定——每隔半年,准时出现在献血点。

18年光阴流转,他的献血证攒了厚厚一沓,累计献血量突破5000毫升,相当于将全身血液捐献了一遍还多。2017年加入山东省志愿者协会后,社区里的敬老服务、街头的公益宣传、困难家庭的走访慰问,总能看到他背着工具包忙碌的身影。同事们常说:"寿月的手机里存着辖区老人的电话,比自家亲戚的还熟。"

这份对陌生人的热忱,在2022年有了更坚定的方向。一次公益讲座上,当听到"我国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超过100万,配型成功率仅约十万分之一"时,他攥紧了拳头。散场后第一时间,他主动联系红十字会,抽取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万一能配上呢?"他笑着对登记员说,眼里闪着光。

这就是王寿月,一个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用热血诠释见义勇为,用坚守书写大爱无疆。当他的故事在德州大地流传,越来越多的人懂得:见义勇为,不仅是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更是对陌生人的一份牵挂、一次伸手、一场守护。愿这束用热血点亮的光,能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