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学,男,1987年生,临邑县赵小卤卤味熟食店店主,同时兼任临邑红十字犁城救援队副队长。多年来,他热衷公益,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影响身边更多的人,用爱心回报社会。2019年加入犁城救援队,他坚持奔走在救灾一线、社区课堂、街头巷尾,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志愿者的初心与使命。从防汛救灾到生命教育,从护航学子到寒冬送暖,他的足迹遍布城乡。
逆行救灾:他是暴风雨中的“摆渡人”
2025年7月下旬,北京密云、怀柔等地遭遇强降雨侵袭。7月29日深夜,城市尚在酣睡,赵文学和犁城救援队的队友们整装待发,星夜兼程向着700公里外的灾区疾驰,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就此启程。
抵达密云大城子镇,眼前是一片狼藉:脚下是没过脚踝的泥泞,积水深处能漫到膝盖,原本熟悉的山路被洪水冲刷得面目全非。赵文学在内心暗暗下定决心:不管多累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大家共渡难关!顾不上休整,他立刻背起装备踏入险地,40余公里的徒步搜寻,每一步都踏在未知的危险边缘——或许是暗藏淤泥的深坑,或许是随时可能滑落的碎石,但他和队友们目光坚定,只为在废墟与洪流间,多找到一个等待救援的生命。最后,找到5个因洪水突袭造成的失踪人员。
路都被洪水冲垮,一条条河流阻断了送物资之路,赵文学踏入齐腰深的河流中化身“物资摆渡人”,一箱箱饮用水、一包包食品,全靠肩扛手抬,在泥泞中往返穿梭。五天四夜的连续奋战,他们用脚步丈量灾情,用专业守护生命,圆满完成了救援任务。2025年7月30日,赵文学和队友收到了来自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委员会的感谢信。
情暖群众:他是安全守护的“排头兵”
在公益这条道路上,赵文学不仅是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摆渡人”,更是日常生活中温暖人心的安全守护者。
在临邑明德广场的夏夜,总能看到这样动人的场景:赵文学半跪在模拟水池边,手把手教孩子们做“浮冬瓜”自救动作。“想象自己是个胖冬瓜,仰面朝天慢慢呼吸”,他诙谐的讲解惹得孩子们咯咯直笑。这些生动实用的防溺水课,是他用三年时间打磨的“生命必修课”。2020年起,赵文学牵头组建“防溺水宣讲团”,走进大街小巷开展宣讲活动。他设计互动式课堂:用道具模拟水流冲击力,邀请群众体验心肺复苏操作,甚至自编朗朗上口的防溺水口诀。目前,已累计开展宣讲活动150余场,覆盖5万余人次。
不仅如此,每年的中考、高考期间,赵文学和队员们都会为全县所有考生“保驾护航”;前往多个社区和村庄配送物资,为众多老人、留守儿童送去关怀与温暖;开展爱心捐赠活动,远赴山区,为生活困难的群众提供生活物资;紧急寻人,跨越行政区域的重重壁垒,只为铺开一张无缝衔接的救援网络……
微光成炬:他是公益路上的“传承者”
凌晨4点,北风呼啸,临邑县的街道上只有零星的路灯和环卫工人佝偻的身影。赵文学和志愿者们早已熬好腊八粥,准备好鸡蛋和油条,将热气腾腾的早餐递到环卫工人手中。“大爷,大娘,为了城市的净化您辛苦了”——这句简单的话,他每年冬天要重复上百遍。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每当别人问赵文学没有报酬为什么还要辛苦做这些事的时候,他只用一句话来回答:“从上小学写作文的时候就一直写长大了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赵文学的影响下,临邑红十字会志愿者从最初的30人发展到400余人。为了帮助更多群众,他建立“老带新”机制,定期开展急救培训、心理辅导等技能培训,提升志愿者们的志愿服务技能。“做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冲锋,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这是赵文学常说的话。连最初埋怨他“不顾家”的妻子,如今在他的感染下也加入志愿服务队,穿着红马甲穿梭在各个社区之间,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赵文学用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证明:伟大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无数个“让我来”的瞬间堆砌的精神海拔。当他在暴雨中传送救援物资时,当他在深夜里筹划宣讲活动时,当他在晨曦中为环卫工人递上暖粥时——这些鲜活的剪影,正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对“助人、博爱、奉献”最动人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