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旅游,让清明节更“清明”

□胥爱珍

清明节,既是追思故人的传统节日,也是拥抱自然的出游良机。然而,每年清明假期,伴随各地“旅游热”的,总有乱扔垃圾、攀折花木、争抢拥挤等不文明行为,让本该充满诗意的春日假期蒙上阴影。对此,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出游提示,提醒广大游客文明理性出游,倡导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爱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秩序,关注服务标准和品质,低碳节约、绿色出游。

清明节出游中的不文明现象,折射出部分游客对规则与环境的漠视。从热门景区里,游客为抢占拍摄角度推搡争抢,导致秩序混乱,到游客在古建筑上刻字涂鸦,让百年文物伤痕累累;从野外烧烤后遗留垃圾破坏森林环境,到“不合理低价游”损害消费者权益。这些行为背后,是公共意识的淡薄与责任感的缺失,是少数人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而导致的,必须坚决反对和禁止。

文明旅游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具体规则与行动的支撑。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爱护生态环境”等要求,就是构建文明和谐出游生态的基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都要明白,规则的意义不在于限制自由,而在于通过清晰的边界,让每个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起对他人与环境应有的责任。近日,市民政局、市文明办发布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呼吁广大市民“尽安全责任,守护清明安宁”,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旅游。

实现文明旅游,需要个人、社会共同发力。出行的游客,应随身携带垃圾袋、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主动践行“无痕旅游”。在文物古迹前,放下“到此一游”的冲动,以用心观赏代替手中刻刀;在自然景区中,多用镜头记录花草之美,而非伸手攀折占为己有。景区与管理部门也需加强引导,通过预约限流缓解拥堵、设置醒目的文明提示牌、提供便捷的垃圾分类设施等,为游客文明游览创造良好环境。相关部门还要健全制度,对破坏文物、引发火灾等行为依法追责,形成有效震慑。

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人人都以文明之行涤荡乱象,无数个体的微小行动,终将汇聚成一道文明之光,照亮旅途上的诗意与温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