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两河牵手” 文脉相通



□刘宝路

德州地处黄河故道、运河之滨,因黄河古称“德水”,取“德水安澜”之意得名。近年来,德州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积极融入全省“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实施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工程,深耕人文沃土,突出资源禀赋,展现文化魅力,持续擦亮“大德之州·好运之河”文旅品牌。

廊道通,百业兴。“两河牵手”文化体验廊道长度130公里,串联沿途武城、德城、平原、禹城、齐河五个县市区,把各个河道、枢纽等节点打通,联通黄河和大运河。德城的古城风貌、禹城的大禹遗迹、齐河的生态美景、平原的田园风光、武城的民俗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交相辉映,为游客提供了一条集自然观光、历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沿线地区还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剪纸、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和扒鸡、煊饼、豆皮等特色农产品开发和推广,一个个创意工坊蓬勃发展,一个个特色品牌声名鹊起,进一步拓宽了经济发展路径,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河润,民心悦。自黄河齐河潘庄引黄闸起,通过潘庄引黄总干渠、马颊河、沙杨河、减河,全线连通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工程不仅实现了两河的水路联通,更在交汇处形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河岸风景如画,绿树成荫,形成了“水、路、林、景”融合的生态廊道。市民或泛舟于潘庄引黄干渠与减河之上,感受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宁静与惬意;或漫步于德城区的古城墙下,探寻千年的历史痕迹;或深入平原县、武城县的乡村田野,体验田园风光的宁静与淳朴。每一处都是风景,每一步都是故事,在德州这片因水而兴的土地上,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生态画卷和人文景观。

三风正,千帆扬。黄河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根与魂,运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两河文化的交融,流淌着无尽的故事。大运河德州段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智慧,禹王亭博物馆里讲述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仁义、忠义、信义、孝义、侠义五种传统美德在齐河得到了生动诠释和传承。此外,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桃园结义、四女孝亲等历史故事发端于此,董仲舒、东方朔、颜真卿也曾留下了千古传唱的印迹。一个个历史传说、一个个文化符号,流淌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社会风气、政风和民风得到了改善,也向世人展示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德州,这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两河牵手”工程为笔,以千百年来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为墨,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富有韵味的文旅融合新画卷。

(作者单位:禹城市大禹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