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坤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确定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中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释放出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明信号。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决定性前提和关键性支撑,而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落脚点。立于时代潮头的德州,有着坚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科教资源、优良的营商环境以及巨大的市场规模。立足当下、着眼长远,该如何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质效,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增量”?我们要坚持协同发力,以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跨越式升级。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支撑是基础,是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的关键一环。当前,德州积极出台诸多支持科技创新工作的政策“大礼包”,比如,推出“科创十条”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定23项配套实施细则,建立了“1+1+N”的政策体系,搭建起科技创新制度的“四梁八柱”,使产业创新活力得以充分迸发。今年德州市3个项目荣获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幅居全省第一,齐河县、德城区先后获批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电子级多晶硅大规模生产技术、高分子纺粘复合材料等一大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突破,越来越多的“可能”正在被科技创新所激活。
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要让企业挑大梁、唱主角。企业站在市场的最前排,天然地追求科技创新,对时与势更加敏感,是一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我们要着力增强企业在顶层设计与决策部署环节的参与度,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的主动性,让科研创新成果更快地走向市场、服务社会。同时,要积极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着力造就一支具备战略眼光与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坚定企业家在德州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的决心与信心。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围绕科技制高点展开的竞争愈发激烈,仅凭“单兵作战”“散兵游击”的方式,很难形成颇具价值的科研创造成果。因此,要全方位整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优势资源,搭建贯通式科技成果孵化转化通道,让“产”有科技支撑、“学”有市场前景、“研”有产业价值。同时,要在各行业、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充分发挥其作为“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主体由分散迈向凝聚,进而产生聚合效应,“抱团”开拓产业发展新赛道。
科技强,则产业兴;产业兴,则城市强。让我们久久为功优化生态,敞开胸怀广纳英才,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打响一流创新品牌,让创新创造活力在德州大地竞相迸发。
(作者单位:宁津县融媒体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