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守正创新,让非遗文化“一路生花”


□鲍文慧

12月1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德州市7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近年来,德州市围绕非遗推出一系列具体举措,促进非遗开发利用,助力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挖掘非遗内涵,弘扬传统文化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也能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德州市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按照坚持正确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系统性保护、依法科学保护以及守正创新的原则,全面加强和推进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德州,非遗正逐渐火起来,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走向万千大众增添了“烟火气”,激起了受众广泛的情感共鸣,实现了让非遗活起来的目标。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各级要不断挖掘非遗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服务和旅游项目,利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不断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加大保护力度,构建非遗保护体系。非遗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今年,德州利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契机,开展文物资源普查,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各地要从政策、资金、法规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处理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不断增强建功新时代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

创新传播方式,拓宽非遗传承渠道。在数字化时代,非遗的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德州市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让沉睡的非遗精品“动”起来,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对非遗精品进行宣传介绍,加强文旅融合发展,使非遗精品从幕后走向台前,飞入寻常百姓家。各级要依托当地非遗传承现状,借数字科技之智,不断深入摸索“非遗+文化”“非遗+旅游”“非遗+电商”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要用数字赋能,打造具有文化认同、富含科技实力的文化矩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触碰、可参与、可体验,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作者单位:平原县王杲铺镇中心小学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