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从传承、创新、发展看“山东手造”新魅力


□孙长杉

12月6日至8日,“山东手造·德州陶泽瓷韵”精品展暨走进京津冀(天津站)战略对接活动在天津举行,这是山东手造的又一次惊艳亮相。近年来,山东坚定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叫响“山东手造”品牌,为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探索出新的可能。

深挖内涵,用文化实力塑造山东形象。“手造”这一概念虽新,却承载着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厚重。它绝非简单的手工制作,而是在尊重传统手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时代内涵与潮流元素,使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鲁班锁,这一古老的榫卯工艺杰作,曾被视为 “易拆难装” 的智力挑战。如今,在 “山东手造”的推动下,它不仅打破了刻板印象,更以解压益智的“东方魔方”形象走向世界,让全球爱好者在拼接把玩中领略中国传统智慧的精妙。德州黑陶,历经千锤百炼,在非遗作品创意大赛中惊艳四座,使数千年前的“黑科技”穿越时空,重现于世,彰显了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审美语境下的独特价值。而马面裙的华丽转身更是令人瞩目,它从传统服饰跨界电商平台,融合现代时尚元素,一跃成为国潮顶流,背后离不开“山东手造”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整合。这些成功范例充分表明,“山东手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成为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将小手艺中的大智慧代代相传,使中华文脉在新时代得以延续与弘扬。

创新整合,老手艺撬动“新经济”。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依托齐鲁文化大IP,小物件也能拥有大市场,“山东手造”释放出巨大的市场能量。以曹县马面裙为例,在龙年春节期间,它以“新年战袍”的独特魅力,销量突破3亿元,掀起了一轮文化消费的热潮,充分展现了“山东手造”的强大带货能力。这一现象背后,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规律的精准把握。在追求商业成功的道路上,“山东手造”一方面坚守品质,精益求精,深入挖掘手造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其艺术价值,以高品质、高格调的特色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敏锐洞察市场需求变化,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对个性化、独特性产品的追求,创新推出一系列符合年轻人审美趣味的国潮“手办”等产品。这些举措使手造产品不仅是物质商品,更是文化符号,成功融入日常生活,激发了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与购买欲望,让小物件在大市场中绽放出耀眼光芒,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良性互动与双赢。

匠心传承,为“山东手造”注入新活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的力量。在“山东手造”的广阔舞台上,年轻一代正逐渐成为主角,他们化身“小学徒”,传承老手艺,注入新活力,书写着新时代文化传承的精彩篇章。据抖音《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在该平台的1428名非遗传承人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达199人,同比增长72%,且非遗内容观众和产品消费者以“90 后”“00 后” 为主。这一数据生动反映出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参与热情日益高涨。他们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打破传统技艺传承的时空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并喜爱上“山东手造”。这些年轻的传承人在老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刻苦学习传统技艺,用心领悟其中的精髓与奥秘。同时,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推广手造文化,开发出一系列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与文化体验活动,为“山东手造”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动力。

山东手造,匠心传承。在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山东手造正以独特的魅力绽放光彩,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庆云县尚堂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