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繁荣文化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相子瑞

12月10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全省共12个案例入选,齐河县“以文旅项目集群化赋能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案例榜上有名。

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德州充分发挥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作用,以重点文旅产业项目为载体,引导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唱好“拿手戏”、打好“特色牌”,通过文化产业振兴,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乡村振兴“德州模式”。

立足资源禀赋,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开发好、利用好、发展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德州地域辽阔,乡村文化“各美其美”,不同县市均有独具一格的历史、人文、生态文化资源,以及传统技艺文化资源等,要大力发展诸如宁津家具、乐陵小枣、武城辣椒、夏津古桑树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做好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把“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作为着力点,打破同质化发展的束缚,避免“复制粘贴”式的产业格局。各地要立足资源禀赋和自然基础条件,突出优势、有序推进,努力形成“一乡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县一风光”的乡村文化产业格局,打造有根基、有特色、有后劲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夯实人才基石,厚植乡村文化沃土。文化产业是创意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人才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德州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建设,出台了人才新政“黄金三十条”,加快引进培养文化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各地要坚持引育结合,通过外来人才与本地人才的通力合作,提升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一方面,要引导专业人才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带动文化下乡、产业下乡,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乡村能人文化治理的内生动力,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让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续航。此外,当地政府要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对文化人才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构建多元格局,释放乡村文化活力。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多领域融合,丰富发展业态,把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发展活力释放出来、自身潜力挖掘出来。各地可以创新“文化+”模式,推动文化产品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融合,打造集农业文化创意、观光旅游体验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综合体。通过推动企业加盟,为乡村文化产品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业、工业、商业、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群众数字素养与技能,扩大乡村文化市场辐射范围,将乡村之外的潜在消费者“引进来”的同时,也带领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提升特色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真正探索出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途径。

(作者单位:平原县委宣传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