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起“最小应急处置单元”

□本报记者 王贺 本报通讯员 邓美平 任万虎

“今年上半年,一名高中生因学习问题和家长发生矛盾后离家出走。我们得知后,依托‘最小应急处置单元’,10分钟就找到这名学生,其后在社区警务室和家长面对面沟通,帮助这家人化解了矛盾。”在夏津县北城街道华夏社区警务室内,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裴舒燕指着一面锦旗介绍。

北城街道华夏社区警务室位于该社区的华夏A区,小区共有31栋居民楼,1000多户居民。去年5月,当地在这里打造了全县首个“最小应急处置单元”,由小区党支部、社区民警、红色物业、红色管家、志愿者组成,并依托社区警务室的警务力量,共同解决辖区内的矛盾纠纷、突发事件。依托“最小应急处置单元”,社区累计处置各类突发事件12宗,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97件。

“目前,我们参与‘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的团队成员超过200人。平时队员们不仅巡控值守,也负责接收群众反映信息,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化解。”裴舒燕介绍,面对突发事件,他们遵循“三事分办”的原则。其中,对于紧急事件,按照“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到位”要求,通过哨子、对讲机、电话等方式召集成员携带装备前往事发地先期处置,力争将隐患化解在小、处置在早。对于矛盾纠纷等非紧急类事件,应急队员及时帮助调解。对于紧急事件或矛盾纠纷,需要协调上级部门的立即上报指挥中心,联勤联动相关部门解决。他们还依托社区民警打造“小张调解”工作室,并定期组织开展应急实战演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最小应急处置单元”,是贯彻落实该要求的有力举措。

今年,随着我市将“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越来越多的“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在各县市区涌现。

记者从市委政法委了解到,上半年,我市正式出台“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实施方案,公安、应急、教育、财政、住建、卫健等相关部门,优化事件处置流程,明确建设步骤,确保取得实效。

“在实施方案指导下,各地正全力抓基层基础,强化阵地建设。”市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许健介绍,各县市区坚持“一场所多用”,打造以网格支部、红色驿站为主,警民联络点、便民服务点、保安室、微型消防室为辅的阵地群,全面覆盖社区、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和商业市场等重点部位、公共场所。同时,抓力量整合,强化队伍建设。市级鼓励各县市区整合警务治理、网格员、志愿者、治保主任组建群防群治队伍,形成群防群治队伍品牌,现已培育群防群治力量2.2万余人。

“通过强化科技赋能,我们将‘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与紧急类非警务警情联动处置试点工作相结合,加强和公安110、12345市民热线、应急处突指挥中心高效对接联动,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夏津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社会治理中心主任王鹏介绍。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