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创新中让非遗活起来

□丛瑞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繁荣,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特殊的一类,是依托于人而存在的活态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是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重中之重。

坚持系统性保护为先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辩证、客观地看,还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际出发,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无论是静态保护还是动态保护最终目的都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给后人一种展示,让人们知道它的历史价值,利用书籍、博物馆、非遗产品等载体,展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类型之遗产的基本特征,展示理念也从对“实物”的展示,过渡到对相关技术、技艺与相关工艺流程的全过程展示与动态传承。在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让传承者能够在劳动当中找到一种生存方式和提升手段,接轨当下生活,嫁接现代生产力、现代技术,融会贯通国内的、国际的、其他门类的有益成分,创造出符合当代生活、审美、新颖的文创产品,从而实现了对中华文明的活态保护与可持续传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坚持问题导向为重点,破解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特殊之处体现在它是依托于人而存在的活态遗产,而传承人年龄老化、人数少是“两创”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系统性保护传承的难题。当前一些技艺类的传承方式多数依然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多为部分环节的技能,全面、系统、完整的传承极少。随着时代的发展,老艺人逐渐离世或改行,现有的师傅也大多年过半百,多以能维持生计和小富即安为满足,缺少创新能力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加强非遗基础理论研究,完善非遗调查记录体系,加快传承队伍建设,拓宽培养渠道,支持非遗传承人提升技能技艺,加大传承补助支持力度,推动社会广泛参与,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等,以应对非遗文化传承人出现的断层断代的突出问题。

坚持古今融合为突破,在实践中寻找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找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可借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州黑陶烧制技艺”保护单位——德州梁子黑陶的“两创”经验,在软刻陶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书法绘画,创新硬刻陶工艺,结合景泰蓝工艺,创新金丝陶,结合漆画工艺,创新漆陶,实现了黑陶技艺的创新和突破,给黑陶以新的生命力。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中寻找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需要在保护好、传承好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利用,摒弃民族民间文化固有的样式或内容,按照当前的需要进行“改写”,在内容层面上对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进行再研究再发掘,找到古与今的价值对接点,在形式上采用当下人们喜欢的易于接受的形式,拉近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以新形式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以新样态打造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的创新性发展,以新思路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旅游+科技等融合发展路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思想价值、人文内涵、知识素养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不断提升人们的价值信仰和精神面貌,精神的内涵转化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人们的思维范式不断开放调整,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