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广里,男,29岁,德州市庆云县崔口镇齐东南村人,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分校。自2017年毕业至今的6年里,他一直扎根于四川大凉山的贫困山区,无惧落后深山的艰难困苦,燃烧自己的青春,点亮山区孩子的梦想。支教期间多次作为优秀支教志愿者代表参加宋庆龄基金会“支起一片天”活动,2023年作为优秀支教志愿者参加壹网壹创年会。
走进深山,点亮希望火光
2017年,23岁的高广里与大多将要走出大学象牙塔的学子一样,也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可当他打开中华支教网页,看到四川大凉山一个个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和纯真的笑脸时,他满怀希冀的提交了支教报名表,从此便为他与四川大凉山索玛花阿尼村小学的不解之缘揭开了序章。
初来大山,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身在实地的他,才发现原来这里条件的艰苦程度是远超想象的。任教之初,质疑的声音高广里听了很多,有太多身边的亲朋好友不理解,他们一方面心疼他年纪尚轻便孤身一人去了条件艰苦的山区,另一方面觉得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没有前程、耽误青春,亲人、朋友、同学都劝他离开,但他从未放弃过支教,每当他踏上讲台,看到下面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时,便一次次坚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走下去,因为他无法割舍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就这样,他朴实坚定的扎根在大山深处,扎根于物质资源最为匮乏、知识土壤最为贫瘠,但同样知识渴求最为强烈的大山深处,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这个来自北方的支教老师一做就是六年,孩子们亲切地叫他“高爸爸”。
身患疾病,不忘教育初心
大凉山海拔2000米-3500米,个别高峰近4000米。山里的饮食、气候、水土无不考验着这个来自北方平原的大男孩,疾病和意外从不会因为他的奉献、善良、坚持就绕道而行。
在2018年时,来到大凉山才一年的高广里由于长期水土不服和饮食不适应得了阑尾炎,山区的医疗条件落后,附近根本没有能做手术的医院,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的公益人员把他送到了距离学校最近的一所市级医院,进行了阑尾切除手术,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手术。远离家乡父母的高广里孤身一人抵抗着病痛,经历着身体和心理双重折磨的他更想家了,但是他却不想让家人为他担心,家里来电话时他忍着疼痛装作没事和父母聊天,却还是让细心的家人听出了端倪。他回不了家,而父母也无法来到他的身边,他的父母为了不增加他的心理压力,也故作轻松,其实此时电话两头的他们内心的都已翻江倒海。事后父母坚持让他结束那一学期教学后就不再去支教,但是高广里非常坚定,他说他还年轻,在山区支教的生涯才刚刚开始不能轻言放弃,倘若人人都选择知难而退,那山区的教育如何改善,孩子们的希望又在哪里?
远离自己的父母,却成了孩子们的“高爸爸”
六年的时间里,他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陪伴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父母双鬓已渐白,他深刻体会着儿行千里母担忧和远在异乡无法孝敬老人的锥心之痛。但他说服了父母,也说服了自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大凉山,因为高广里身在大凉山,他真真切切的感受和体验着这里的一切,他想尽自己最大努力来改善,有时候连过年他都舍不得回家,留在学校里给孩子们补课以及培养孩子们其他方面的兴趣,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
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孩子,高广里学会了很多以前不用学也用不到的生活技能:做饭、种菜、修电、修水管、缝补衣服等等。在寒冷的冬天,学校经常停电停水,为了让孩子们吃口热饭喝口热水,他自学电路知识修电,带着孩子漫山遍野找水源,自从到了大山里,每年手脚冻伤都成了一种习惯。有一次,艰苦寒冷的教学环境使他的手被冻得像个刚蒸熟的馒头,有的地方已经生疮流脓,肿胀的手背和手腕提示着山区的寒风有多刺骨,但是他并未因此退缩,他知道在寒风侵袭的校园里,是一群需要知识改变命运的穷苦孩子。
山区里有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高广里在这里除了老师这个身份之外还常常扮演“父母”的角色,甚至经常带孩子到医院看病,疏导留守儿童心理。曾有一次一个住校的学生突发急性肠胃炎,症状非常凶险,高广里和其他两个老师连背带抱一路小跑,本来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他们只走了四十分钟,孩子被及时送到医院,得到治疗缓解了症状,高老师流下了欣喜的眼泪,孩子用病弱的小手为他擦拭着眼泪,他说这一刻的他很幸福也很心酸,心酸在此时孩子最需要的父母没有陪在身边,幸福在他感到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间他走进了孩子的生活和心里,成为他们口中慈爱的“高爸爸”,长大一些的孩子又玩闹着叫他“高老弟”。他其实也还不到30岁,却显得比同龄人要成熟稳重沧桑,在自己还是一个尚未结婚也没有孩子的大男孩的青春里,就当起了很多穷苦孩子的“超人爸爸”,他教知识、陪玩耍、管吃穿,俨然已不再是那个二十多岁的大男孩。
他在山里的每一天每一件事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平淡无奇,但实际做起来却是艰难无比,因为在山区里,吃、穿、用、行、学每一件稀松平常的事真正的解决好都要面临很多问题。可是他坚持在困苦中支持山区教育一做就是六年,在平淡中尽己所能关爱山区孩子一做就是六年,他远离家乡在他乡成为若干个孩子的“高爸爸”一做就是六年。他以“小爱”背负着“大爱”,以“小我”锻造着“大我”,在支教这条路上不断前行,他虽没有丰功伟业,却像星星一样熠熠生辉,点亮山区孩子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