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滨,男,1968年8月出生,乐陵市丁坞镇杨盘南街村村民。当初一句承诺,陈焕滨一家三代“守”艺人传承接力乐陵非遗项目“跑玩意儿”,把“跑玩意儿”从衰落带向繁荣,再到推陈出新,让更多的人看到、扭上、爱上“跑玩意儿”,传承还在继续,诚信也在传承中闪光。近年来,陈焕滨先后荣获德州市乡村之星,五好家庭,乐陵市最美志愿者、好人之星等荣誉称号。
承诺有声,世代接力“跑玩意儿”
非遗项目“跑玩意儿”是乐陵市的传统节目,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早在一九五几年,陈焕滨的父亲陈文林在部队文工团时,就是秧歌队里的名角儿。从部队复员后,陈文林便成为丁坞杨盘南街“跑玩意儿”秧歌队里的领队。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十多岁的陈焕滨就学会了“跑玩意儿”。随着岁数越来越大,陈文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听着他整天嘴里叨叨着“秧歌没人扭,传承到这就得断”的无奈,看着原来意气风发的父亲如今整天为了秧歌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样子,陈焕滨非常心疼。
2012年,陈文林临终前,把陈焕滨叫到跟前,郑重地对他说:“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无论如何都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可不能就这样断在我们手里,你一定要传下去。”看着临终还在为“跑玩意儿”牵肠挂肚的父亲,陈焕滨跪在父亲的床榻前毫不犹豫地答应:“爸,您放心吧,再难再累我一定也要世代接力传承下去,绝不让‘跑玩意儿’断在我的手里。”
从一开始跟在父亲后面跑,再到接过父亲的传承“接力棒”,陈焕滨这一跑就是40多年。
践诺有行,连续6年自掏10万元办“村晚”
陈文林去世时,正赶上“跑玩意儿”的没落时期,家家户户忙于农活,很少有时间出来跑秧歌。
为了激发群众跑秧歌的热情,陈焕滨将饭店的生意专门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则挨家挨户串门,手把手地交给他们怎么去扭。
“碰到脾气不好的,还会被人家‘轰’出来。”说起刚开始的艰难,陈焕滨颇具感慨。如今,杨盘南街秧歌队已有百余人,他们每周都会雷打不动去敬老院、老年大学为群众表演。
重现秧歌的繁荣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传承和弘扬蕴藏在其中的秧歌文化。
2004年5月,陈焕滨探索秧歌形式,通过融入现代元素,编排有故事、有情节的内容,并重新对音乐进行编排、变换队形等,使秧歌耳目一新。目前,他已创编出《百鸟朝凤》《相亲》《活宝》等一批特色鲜明、故事饱满的原创秧歌戏15场,并多次在德州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中获得二等奖。
这几年,陈焕滨又开始牵头组织村民办“村晚”,把“跑玩意儿”搬上舞台,他先后共拿出10余万元专门购置舞台、道具和服装,并充当晚会的总导演。2023年已经是第6个年头。
守诺有“新”,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近年来,随着年岁增长和自媒体的发展,陈焕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力不从心。为了兑现对父亲陈文林的诺言,使“跑玩意”后继有人,他把主意打到了儿子陈博身上。
自从陈博大学毕业后,陈焕滨无时无刻不在动员儿子,让其回乡传承“跑玩意儿”。2018年,陈博最终被父亲对“跑玩意儿”的热爱和诚心所打动,毅然决定放弃枣庄的高薪工作,回乡加入陈焕滨的秧歌队伍。
因为从小在秧歌队里长大,“跑玩意儿”的招招把式已深深烙印在陈博的脑海里,没过多久,陈博便成为秧歌队的主力,经常带领着秧歌队去德州参加元宵节展演活动。如今,在陈焕滨的传授下,陈博不仅在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上展现了很强的创作才能,自编、自导、自演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同时,还创新秧歌传播方式,承担起节目后期制作的重任,把演出内容刻录编辑制作,放到优酷、抖音、快手等视频APP进行宣传,点赞量达到10万人次。
“看着陈博对秧歌的热情和付出,我就放心了。‘跑玩意儿’的传播继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说起“跑玩意儿”后继有人,陈焕滨脸上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