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文明家庭李春静、宋金涛一家:不抛弃不放弃 携手创造幸福

省级文明家庭李春静、宋金涛一家——不抛弃不放弃 携手创造幸福

李春静陪丈夫观看他立功受奖的照片。记者王秀青摄

□本报记者王秀青本报通讯员李立鹏

“儿子,你在部队还好吗?安心服役,家里有我,你爸身体恢复得不错,一切都好。”3月12日,在德城区德棉佳苑小区,全国好警嫂李春静正和儿子视频,丈夫宋金涛在一旁盯着手机屏幕,不时握起拳头,嘴里喊出“加油”二字,把支持和鼓励传递给儿子。

今年50岁的李春静,是我市公安系统民警宋金涛的妻子。提起她,周围邻居竖起大拇指:所在企业破产,她自强自立,起早贪黑卖煎饼补贴家用;公公患脑血栓,母亲做心脏手术,她奔波于德州、平原两地照顾两位老人;丈夫突发脑出血导致瘫痪,她不离不弃,全身心照顾丈夫进行康复治疗,帮他重拾生活信心。因事迹感人,2015年她被评为全国好警嫂,2017年她家被评选为山东省文明家庭。两年前,她又支持儿子奔赴军营,传承、弘扬父亲的荣光。一家人不抛弃不放弃,向上向善,以爱创造生命奇迹,筑牢和美幸福家庭。

从军嫂到警嫂始终如一默默奉献

李春静和宋金涛同是平原县大庄村人,青梅竹马。1999年,两人走入婚姻殿堂。婚后没几天,宋金涛就回到了部队,之后很多年,两人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部队上很忙,家里有事我都不指望他,孩子半夜发高烧都是我一个人背着往医院跑。”李春静说。2008年,宋金涛从部队转业到当时的德州市公安局运河分局,从此,李春静从“军嫂”成为“警嫂”。称呼变了,但牺牲和奉献却没有变。

她常常一个人买菜做饭,然后等丈夫回家,但等到的往往是“需要加班”的电话;家里有急事,也不能给丈夫打电话,最多发个短信,若没回复,就自己想办法解决;丈夫下班没有准点儿,而且大多是带着一身疲惫进门,然后倒头便睡……

2009年,李春静所在的工厂因经营不善倒闭。年龄大、学历低,再就业成了难题。李春静自学了摊鸡蛋煎饼的手艺,找人制作了一架煎饼车,不久,她推着煎饼车叫卖的身影出现在大街小巷。每天凌晨三四点,李春静就要起床,除了准备摊煎饼的原材料,还要给家人做饭,自己却经常顾不上吃饭。虽然起早贪黑,收入微薄,但李春静却说,自食其力的感觉真好。

李春静的公婆都住在平原老家,为了不让丈夫在工作上分心,她经常回去探望老人,跑前跑后悉心照料。2006年,公公患脑血栓卧床不起,她挑起了照顾公公的担子,体贴入微地打理公公的一日三餐,村里人看到后无不称赞。2013年冬天,丈夫因为办案连续一周没有回家,母亲心脏病复发需要做瓣膜手术,她一个人昼夜陪床,刚上初二的孩子自己在家做饭。这些年,李春静再苦再累,呈现在家人面前的,始终是灿烂的笑脸。李春静说,结婚这么多年,她努力做好3件事:把理解放大一点儿,把心态放平一点,把矛盾放小一点儿。

不离不弃用爱筑起和美家庭

2014年12月,宋金涛突发脑出血,经过7小时开颅手术,依然昏迷不醒。“苏醒的概率只有1%,即使醒过来,也可能成为植物人。”听到医生这么说,李春静泪如雨下。

“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定要醒过来啊!”李春静深情呼唤,第19天,在给丈夫擦手时,发现他的大拇指微微颤动。狂喜不已的李春静赶紧叫来医生,宋金涛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

虽然醒了过来,但宋金涛却丧失了语言和行动能力,右半身也失去知觉。李春静没有绝望,“只要人还在,什么都可以克服。我相信,他总有一天能够好起来。”单位帮着把宋金涛转到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其垫付部分医药费,并安排民警照顾正面临中考的儿子,以减轻李春静的压力。

住院期间,为节省费用,李春静舍不得睡陪护床位,晚上就趴在丈夫的病床边休息;丈夫食欲不振、一吃就吐,她一边耐心劝说,一边手把手喂饭;为防止丈夫皮肤组织受压坏死,她每隔两小时就要帮他翻身,丈夫从来没有生过褥疮。体重只有50公斤的她,虽然每次挪动100多公斤重的丈夫感觉非常吃力,但她从没想过放弃,因为“只有他在,我才有个完整的家”。

当时宋金涛的右腿由于静脉栓塞,肿得像水桶,医生说,这条腿不可能康复了。李春静不信,她学习各种理疗手法,只要有可能帮助丈夫恢复健康的治疗手段,她都去尝试。经过4个月的努力,丈夫那被医生宣判“死刑”的右腿,居然能抬起一点了。在她的精心照顾下,丈夫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身体状况逐渐好起来,甚至开始张口“说话”,虽然只是几个简单的音节。

如今,宋金涛生活基本自理,还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现在已能坚持工作半天,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李春静介绍,每天下午,她的任务是接送丈夫上下班。

“自2021年7月至今,儿子服役快两年了。”提起儿子宋耀祖,李春静眼里满是自豪。宋金涛也找出儿子训练时的录像,合着节拍,响亮地喊着“一二一”,灵活的左臂抬至胸前,配合着正步走的动作。

据李春静介绍,儿子入伍前就读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奔赴军营前,丈夫把年轻时获得的军功章,胸戴大红花、身披绶带受表彰的照片传给儿子,希望他在部队建功立业。“对孩子来说,携笔从戎,既是梦想,也是传承,我们全力支持。”李春静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