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疫情“疑心病”?

老年人受疫情影响,心理波动较大。他们中有人一改往日早睡早起的作息,每天守在电视机前反复观看疫情新闻;有人开始疯狂囤积各种食品、药品、防疫物资。不仅影响个人身体健康,还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

本期心理求助者赵女士介绍,她的父母均已年过七旬,身体虽然都有些基础“老年病”,但还算硬朗。近日来,基本上每天都会给赵女士打电话称自己生病了,女儿劝他们去医院检查,老人却又推脱说“出门太危险”,甚至自己在家悄悄“配药”,由此引起家庭矛盾不断。

老人怀疑自己生病,不就医却吃自配药

“你们近期别回来了,我嗓子疼得厉害,体温也升高了,这次可能是真被感染了”“咱们这栋楼有几个邻居居家观察了,我这也不舒服了”“今天去买菜,一个人没戴口罩,还打喷嚏,我回来就觉得心脏不舒服”……父母打来的电话中多是类似内容,赵女士每天都能接到三四通,一开始还会为父母紧张,但时间一长,赵女士也感觉到莫名的烦躁。

赵女士的父母均已年过七旬,两人都有高血压、高血糖。“父母年轻时不容易,从穷日子过来,把我们姐妹拉扯大,又帮我们把孩子看大。”赵女士说,她父母三年前才开始“清闲”,正赶上疫情暴发,从那时起,老人就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比如经常给女儿打电话“普及防疫知识”“防疫小偏方”,或者要求女儿带着他们去批量囤菜、囤肉。

“父母天天说自己生病了,这次说的和真的一样,但我们赶回家,其实什么事也没有。”赵女士说,“让父母去医院检查,他们却又说出门怕被感染,竟自己在家‘配中药’。”

前几天,赵女士刚一进父母家,就闻到了浓浓的中药味,赵女士一气之下连药带砂锅一起扔进楼下的垃圾桶。父母也动了气,将赵女士推出门不允许她再回来。

过度紧张焦虑,易引起“疑病”心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春菊分析,一般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对于疾病更加恐惧,他们又是疫情中被重点保护人群,这也加剧了他们的恐惧心理。

“很多老年人年轻时曾有过疾病、贫穷经历,一旦现实生活中又出现了类似不安元素,就可能触动他们的创伤记忆。”张春菊进一步说,“这种记忆会让老人启动过度紧张、敏感的自卫模式,比如囤菜、囤肉、囤药,他们可以从这些行为中获得安全感。”

特别是不与儿女居住的老年人,他们空虚、孤独的时间更长,会通过不断地关注疫情信息、搜集“小道消息”排解空闲时间,而过度关注会加重紧张、焦虑。“老人会把这些感觉投射在自己身上,一旦身体出现小状况,他们就会对号入座,认为自己生病了。随着焦虑情绪加重,疑病心理也越来越严重。”张春菊说。

“疑病症患者自身一般有孤僻、敏感、过分关注自身的特点,容易出现在更年期,因为在这些时期,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更不稳定,不稳定的身体或精神更容易给人一种身体不适的错觉,从而诱发疑病症。”张春菊说。

张春菊提醒,在疫情环境下,更容易引起老人对于疑病的怀疑和猜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处于疑病状态下的群体来说,他们并非只是想引起关注,而是要获得更多周围人的理解与关怀。

及时转移注意力,稳定情绪是关键

如何帮助老人缓解焦虑、紧张?“最重要的是帮助老人稳定情绪。”张春菊说,“恐惧来自未知,消除恐惧就是要做到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中有数。”

首先,帮助老人学会理性分析,通过体温特征、咽喉情况,仔细观察身体状况,判断是日常的不舒服,还是新冠肺炎症状。如果比较符合新冠肺炎症状,就要进一步观察、记录身体一两天内的变化,还可以通过抗原自测做进一步诊断,从而获得一个确定结果,消除恐惧心理并积极治疗。

其次,要主动改变行为,有疑病心理的老年人中,有部分老人明知自己健康没问题,只是控住不住去担心,他们的不舒服来源于对身体的担心。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及时转移注意力,找件事让他们长时间投入去做,通过这些方式来改变过于恐惧的心理。

而对家人的劝解完全听不进去,甚至去医院反复就诊的老人,张春菊建议,“务必重视老人的心理变化,他很可能出现一些不理智行为,这种情况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消除不良应激反应。”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俞荣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