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三论学习贯彻市委十六届三次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市委十六届三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要在增进民生福祉上见行见效,聚力夯实共富基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办好民生实事。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同样在这十年,我市广大群众深感:腰包越来越鼓、就业门路越来越宽、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就医条件越来越好、安全保障越来越有力,日子越来越幸福。
奋进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树牢“人民至上”理念,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不断办实事、出实招。要在发展中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努力让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更高、成色更足、内涵更丰富。
增进民生福祉,要聚力夯实共富基础。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当前,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更要因地制宜、创新举措,着力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共富型”大救助体系,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受疫情影响,我们尤其要对收入明显下降的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关心关注,“一户一策”制定帮扶措施,帮助大家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不停步。
增进民生福祉,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着力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切实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心用情用力,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让群众生活更有品质、更加幸福。
增进民生福祉,要办好民生实事。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有了更高的新期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抓好今年民生实事同时,科学谋划明年民生项目,努力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制度设计,完善解决民生问题体制机制。要紧盯推进民生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堵点,用硬举措、实招数惠及“大民生”,以小切口、接地气、见效快的多层次民生事项“微改革”撬动“新突破”,让民生改善可知可感,让群众生活更有品质、更加幸福。
“国之所立,以为民也。”在新的赶考路上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才能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汇聚磅礴力量。
让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为民情怀,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办好民生实事,写就更加幸福美好的民生答卷,以实干、奋斗的昂扬姿态一步一步把人民富裕新生活的幸福图景变成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