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和:18年义务送戏2000余场
张立和,男,1944年出生,中共党员,乐陵市郑店镇奎台村人。退休前,他是一名乡镇干部。退休后,他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带领庄户剧团18年义务送戏2000余场。他先后荣获德州市“敬老模范”、关心下一代“先进五老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自掏腰包创办“庄户剧团”
“小时候,我就喜欢听戏,长大了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唱戏。”张立和从小就是个活脱脱的戏迷,每逢过节,一些草台戏班子常常到奎台村演出,他从不缺席,日久天长,便熟谙了戏剧比较固定的曲调,也能跟着哼上一段。
2004年,张立和从镇政府退休后,一心想着还能为党和百姓干点啥?由于自己爱唱戏,家里经常聚集朋友吹拉弹唱、切磋戏曲。于是,他逐渐有了想法:“反正都是唱戏,何不为乡亲们义务演出呢?”
说干就干,当时张立和的退休金只有几百元,却毫不犹豫地拿出3000多元购买了几样乐器,组建了“中青年艺术队”。虽然对为百姓唱戏抱有很大热情,可是张立和却渐渐发现,创办剧团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没有场地,他便腾出一间屋子,专门供演员们一起排练;没有老师指导,他便硬着头皮一趟趟的上门去请,刚开始老师还奉劝他:“自己唱唱玩玩开心开心就得了,何必瞎折腾呢。”可是,老师却没招架住张礼和一次次的“软磨硬泡”,最终被他的诚心所打动;没有专职的化妆师和舞美,张立和便和其他演员自己充当,每到一个地方大家一起搭建临时的舞台,摆设几样简单的道具,身着的戏服也不是特别精美,但是只要锣鼓一响,他们都会全心身地投入到表演中,博得群众的阵阵喝彩。
“中青年艺术队”在张立和的带领下影响力越来越大。2013年,被郑店镇政府授牌为“庄户剧团”,剧团也由最初的四五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20余人。
18年义务送戏2000余场
在乐陵,以杨安镇为界,往南村民喜欢吕剧,往北河北梆子更受欢迎。剧团成立之初,张立和便根据群众这一需求,主要排练河北梆子、吕剧等传统剧目。可是,随着群众们对曲目的熟悉,逐渐失去了兴趣。
“想让节目受欢迎,必须‘接地气’才行。”于是,张立和便开始自己创作《党的好政策》《农村大变样》《不忘阶级苦》等作品,并运用“三句半”、天津快板、舞台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群众。
自庄户剧团成立以来,张立和和演员们的足迹遍布全市的乡村、学校、企业和敬老院,最远还去过临邑、商河、庆云、陵城等。去偏远的农村演出,尽管条件差、困难大、生活也很艰苦,但是他们心理始终攥着一股劲,排除万难也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戏、看好戏。抱着这种信念,张立和和演员们经常一天赶三四个场子。为了节约时间,他们便凑合着吃方便面,中午没有地方休息,便在地上打地铺稍微眯一小会儿,连续十多个小时不卸妆更是常有的事。
“‘轻伤不下火线’已经成为我们的口头禅”张立和说,剧团成立18年以来,他自己身兼数职,既是团长,又是编导,更是名副其实的“台柱子”,自己已经义务演出2000余场。
在张立和屋子里,墙上挂着一摞厚厚的锦旗,一共有30多面,那都是送戏时别人送的。如今,提起张立和,十里八村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只要乡亲们爱看,就一直演下去”
庄户剧团常年下乡演出,演员们却都是义务的,能够坚持下来靠的是他们对戏曲的痴迷和对农村戏曲事业的热爱。
“我非常感谢这些演员,没有报酬还得白受累,平时,他们都是各干各的农活儿,只有集体排练、外出演出,接到通知才会聚到一块儿。”张立和说,我们不为别的,就为了让咱群众乐呵乐呵。
张立和今年78岁,是庄户剧团里年纪最大的一位。因为常年在农村露台演出,音响开得特别大,他的耳朵被震伤,落下了说话大声地毛病。2004年一次演出,在台上摔了一跤,做完手术后一直不得劲,走路一踮一踮的,可就是这样,张立和仍然没有停下送戏的脚步。
“退休后,本该是享清福的时候,可是他这些年却一点也没闲着,演出不仅不赚钱、出力气、搭功夫,有时还得把自己的退休金贴进去。”说起张立和的坚持,他的妻子薛秀芬既心疼又无奈。
因为都是义演,团里缺少经费,不少演出服装和道具都是张立和掏钱买的。这两年,随着人员的增加,节目越来越多,相声、小品、戏曲、舞蹈,服装置办等花费也越来越多。可是张立和不心疼,他反而高兴地说:“每当听到群众的掌声时,是我最满足的时候,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也很快乐,只要乡亲们爱看,庄户剧团就会一直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