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染上坏习惯,母亲情绪“崩溃”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俞荣

“我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她什么时候学会了抽烟?怎样才能让她听大人的话……”求助者宋女士在心理咨询室哭得泣不成声。她无意间发现,15岁的女儿有许多坏习惯,和女儿大吵一架后,找丈夫倾诉又被指责一番,情绪有些“崩溃”,遂找到心理咨询师倾诉多年来的委屈与不满。

宋女士介绍,女儿是她一手带大的,丈夫极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但当女儿出现不听话、做错事的情况时,丈夫又会指责她“不会教育”。她逐渐形成焦虑、自卑、敏感的性格,这次“崩溃”是一次彻底爆发,感觉自己被压垮了,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案例:丈夫缺位、孩子不听话,让她感到窒息

宋女士和丈夫赵先生都是研究生毕业,属于学历高、收入高的“双高群体”。但自从两人有了孩子后,原本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被打乱。宋女士对孩子十分溺爱,与婆婆的教育理念不同。在孩子小学前,她辞职在家照顾孩子,而赵先生这段时间为了保障家庭生活品质,变成了“工作狂”,早出晚归,很少有机会和孩子说话。

当两人开始意识到孩子和爸爸很疏远,想要改变亲子关系时,更多的矛盾出现了。赵先生发现孩子有些被“宠”坏了,经常摔东西、咬人,但妈妈对此十分袒护,称这些只是阶段性的小问题。在一次次争吵后,赵先生很少再过问孩子的事情,宋女士渐渐变得焦虑、敏感,找丈夫倾诉,总以吵架结束,只能将自己的焦虑、抱怨全部投射在孩子身上,她不允许孩子不听话。

“女儿是我最大的欣慰。她上学后,成绩很好,我决定去工作。一定是我工作后对孩子关注不够,她才染上这些坏习惯。”宋女士懊悔地说。她在这件事后,对女儿的认识全改变了。她最疼爱的女儿,竟然在日记中记录了那么多不开心和对她的不满。突然面对这样的事实,她感觉眩晕、窒息,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

分析:家庭关系错位是矛盾源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明芳分析,宋女士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家庭关系错位。在她的家庭中,父亲缺位、母亲焦虑、孩子叛逆,归结原因是家庭关系错位。母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而本应该分担负面情绪的父亲,也陷入“不被理解”的角色,也存在抱怨、不满等情绪。而正常的家庭关系中,应该是夫妻共同承担一切,这是家庭稳定和谐的前提。

“刚结婚的夫妻,将彼此视为唯一,这是所说的‘甜蜜’,就是指近亲、稳定。但部分女性当了妈妈后,母爱的天性,会让她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爸爸很难参与进来。”韩明芳表示,在宋女士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她过度关注女儿,将共同养育孩子的责任一肩扛起,长时间“又当爹又当妈”后,疲惫感让她想找个肩膀靠一下,可是丈夫却已经躲开了。

建议:父亲不做隐形人,母亲学会放手

缺少父爱的孩子,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情绪中。如果是女孩,可能会愈发敏感,不自信;如果是男孩,相比他人会更加胆小怯懦,缺少阳刚之气。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各有所长,全权由母亲教育,父亲会对其大包大揽的作风心有不满,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干预指点心生抵触。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出现逆反心理,更加偏执任性。

父母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会成为孩子成长中充满无尽正能量的“充电宝”。抛开家庭关系,仅关注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很难彻底化解心结,甚至还可能在人生的某一阶段爆发。因此,在纠正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前,需要先让父母摆正位置、纠正关系,当家庭关系回归正轨,孩子身上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在该案例中,对丈夫赵先生来说,任何来自外界的“干扰”,都不应该成为父爱缺席的借口,他应该承担起对妻子、孩子的责任,而不是选择逃避,做隐形人。而对于宋女士来说,她需要做系统的心理调整,纠正自己错误的育儿观,学会放手放孩子成长,正视家庭关系出现的矛盾,尽快回归妻子角色。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