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完善政策体系、增强服务能力、推进医养结合——描绘德州养老 幸福图景
山大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设置便民服务岗方便老人就医。记者唐志梅摄
□本报记者唐志梅本报通讯员王法成董月菊
在平原县光明护理院,老人们走几步路就能到紧邻的光明医院看病,针对有医疗照护需求的老人,专业的医务人员还会提供上门护理和照看服务;在德州市老年大学,在模特老师的带领下,老年学员们举手投足间仪态万千、彰显气质与魅力……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我市从政策体系、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医养结合3个方面做实做细各项举措,切实提高全市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完善体系应对老龄化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市常住人口561.12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116.31万人,占比20.73%;65岁以上老年人口85.96万人,占比15.32%。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实现健康老龄化迫在眉睫。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市出台相关规定,完善制度体系。2020年1月1日《德州市养老服务条例》正式实施,为全市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今年年初,市老龄委及时印发《德州市“十四五”老龄事业规划》和《2022年全市老龄工作要点》,围绕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老年友好环境等8个方面进行部署,为统筹做好全市老龄工作、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医养结合老有所医
今年71岁的陈建国现住在平原县光明护理院,1年前因脑梗住院接受治疗,目前正进行康复训练。每天,他只需走过一段连廊,就能到平原县光明医院享受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
“这是我县‘两院一体’医养结合典型,利用护理院和医院的地理位置优势,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平原县卫健局老龄健康科科长任瑞红介绍说。
我市积极引进优质人力物力,下大力气探索符合德州本地的医养结合新模式,目前全市医养结合机构共38家,德城区等11个县市区入选省医养结合先行先试区;德城区新华街道办事处等106个乡镇被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乡镇(街道);庆云县东辛店镇卫生院医养中心“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嵌入式”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作为首批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禹城市快乐玖好颐养院、平原县光明护理院、德城区兴河湾养老公寓作为首批省级紧密型“两院一体”医养结合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提升服务乐享晚年
“嘀嘀嘀,东海清河园小区13号楼2单元301室用户需要助医服务。”
“收到,马上安排人员上门。”
7月21日上午9点,在齐河县晏城街道永兴社区养老服务呼叫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收到王爱兰老人的服务申请信息后,立刻安排离她最近的护理人员上门,为其提供服务。仅用10多分钟,护理人员就将老人所需药品送到其家中,并帮助老人测量血压,并记录在册。
“我有什么事,只要一按智能手环,就立马会有护理人员回应并帮忙办理,非常方便!”王爱兰说。
去年9月,永兴社区和禹城市市中街道鬲津社区、乐陵市铁营镇兴隆社区被评为“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而今年,我市持续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已择优推选出德城区岔河社区、陵城区西街社区、宁津县杨西川社区3个老年友好型社区,目前已通过省级复核。
此外,我市还积极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达80%以上,全市229家公立医疗机构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同时,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已命名山大齐鲁医院德州医院等8个医疗机构为“德州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示范单位”。据了解,今年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比例将达到80%以上。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如今,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正化为我市养老现实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