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高考骗局”也是一门“必修课”

陈广江

每年高考过后都是涉考诈骗案件高发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当前“手机收到提前查分链接”“大学招生内部指标”等诈骗手段多发,希望广大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与此同时,各地也发出预警,提醒考生和家长切莫上当受骗。

从警方揭露的涉高考骗局来看,有的假冒权威专家,利用中介或网站、App等对考生进行志愿填报指导骗取钱财;有的通过家长群、考试群等渠道发送“提前查询分数”的虚假广告链接实施诈骗;还有的谎称有特殊关系,可以购买“内部指标”等,类型繁多。考生及家长一旦上当,不但会有财产损失,还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有关方面针对发案特点发布提醒,将相关反诈防诈知识“输入”考生和家长脑中,体现了精准防范诈骗的思路,有助于从源头遏制骗局。

高考作为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从考试到招录等各环节都有着相当严格的纪律和规范,也都有十分严密的监控措施。所谓“提前查分”“内部指标”等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这些漏洞百出的骗局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骗子摸透了考生和家长急于知道成绩等心理。

防范涉高考骗局需要多管齐下,关键要提高考生和家长识骗、防骗意识和能力。考生和家长要摆正心态,耐心等待分数公布,还要看好“钱袋子”,捂紧个人信息。凡是非官方渠道公布的涉考信息,考生和家长都要坚持“不听、不信、不理、不转账”原则,让骗子无从下手。

涉高考类诈骗只是各类诈骗中的一种,反诈应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不久前开展的“全民反诈在行动”宣传活动为提高人民群众防骗意识、遏制诈骗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花样翻新的各类骗局,除相关部门发布提醒、强化宣传、依法严厉打击之外,也需要全社会积极主动参与,深入推进全民反诈,营造全社会反诈浓厚氛围,让包括涉高考类骗局在内的所有骗局都无机可乘。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