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些书□邓荣河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小村庄,那时乡下文化生活简单得很,没有电视,唯一的有线广播有时还不正常。再说了,即使正常,小孩子们对广播里的内容也不感兴趣。唯一感兴趣的,便是那些各式各样的小人书。
  尽管当时小人书价格极其便宜,只要几分钱一本,但对于一个贫困的农家来说,这点钱父母也不会轻易给的。于是,我只好从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中一分一分地攒。等到觉得够买一本小人书了,便偷偷跑到当时公社的书店里去买小人书。慢慢地,《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之类的小人书我攒了不少。小人书里一个个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对年少的我产生了极大影响,当时我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参军当兵,做一名英姿飒爽的钢铁战士,可惜这个愿望没实现。
  包产到户后,每每棉花大丰收,我们这些皮小子便总会闹着和大人一同去公社的棉厂卖棉花。别的孩子去,为的是解解馋,卖了棉花大人们高兴,总会给孩子买点包子、花生之类的。而我去,则是为了逛书店。父亲卖了棉花,往往慷慨得很。我一旦拿到父亲的“赏赐”,便飞似地往书店奔。一到书店,便如饥似渴地挑选起爱看的小人书。挑选完毕,抱着六七本小人书去和售货员结账,那种自豪感写满了小脸——平时抠门惯了的咱,这回也大大方方地奢侈一回!
  那时,生性内向的我一有空就闹着母亲去姥姥家,不为别的,只为当时姥姥家有舅舅看过的很多小人书。特别令我难忘的,是姥姥家有一套《岳飞传》,至今那些名字仍记忆犹新——《岳飞出世》《枪挑小梁王》《岳母刺字》……《风波亭》等,一到姥姥家,我便钻到姥姥的小黑屋里痴痴地看个没完,以至于忘记喝水吃饭……
  不可否认,小人书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小人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小时候把拥有一本小人书当作最大快乐的记忆,将永存心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