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义
群众的思想最鲜活,语言最生动。改进文风,就得从学好用好群众语言做起,多讲群众听得懂的话,办好群众最急需的事。
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开会讲话,照本宣科、寻章摘句,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有的干部到基层调研,对矛盾问题,顾左右而言他,只会说模棱两可的“官话”,不会说解决问题的白话;有的部门出台文件,“鼓励、引导、支持、推动”的空话讲了一堆,解决发展之痛、回应民生急需的“干货”却没几条。这些“没有灵魂”的讲话,如同一堵无形的墙,影响了干群关系,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心中没有装着群众。
“为民立言,唯真为美。”说真话、办实事,关键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多到田间地头、沉到生产一线,了解真实情况,听听群众有什么要求,看看企业有什么困难,拿出推进工作的真招实策,才能讲出“不怕过饭点”“一遍听不够”的话。比如,复学复课后,各项防控措施如何做到万无一失,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扩内需,一些地方发放的消费券,如何领得到、花得出,让群众使用更便利、更实惠?全球疫情蔓延,出口型企业物流受阻,产能上不来,该如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这些问题,如果习惯套用“万能句式”,老百姓的关切得不到回应,企业难题得不到纾解,即便讲得再多,也是白费功夫。
为文“接地气”,才会有底气;语言贴近群众,方能产生共鸣。领导干部要学会与不同群众打交道,言行一致、坦荡敞亮,善抓重点、以理服人,深入浅出地摆事实、讲道理,为用而讲、讲必有用,才能使听之者众,闻之者然,把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