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闻网讯(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郑乃春通讯员杨磊)
“靠着县里扶贫产业项目帮扶,自己编制藤椅,就连疫情期间也不耽误干活,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脱贫。”平原县王凤楼镇王河沟村王连美逢人就夸县里的扶贫政策好。实施扶贫产业帮扶,激活脱贫“造血干细胞”,是平原县精准扶贫的有效举措,这也是该县政协不断建言献策的结果。
平原县享有政策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485户,其中老、弱、病、残约占七成,有劳动力的1514名贫困人口中,无增收渠道的占到了九成。这个群体要自力更生,需要产业项目充当“指南针”和“强心剂”。为此,平原县政协组织委员深入部门、企业、贫困户进行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撰写了《关于在我县进一步实施产业扶贫的建议》的报告。报告建议对有明确发展项目的贫困户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鼓励他们进行家庭经济项目的发展,比如藤椅加工、养羊、养鹅等,为农民增收致富插上“金翅膀”。该报告受到平原县主要领导的重视,要求相关部门落实办理。
平原县相关部门、单位积极采纳政协建议,在实践中广泛因地、因人分类施策,创新扶贫模式。一方面,平原县扶贫办、县农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金融担保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义务,设立风险补偿和贴息补助金,积极撬动金融贷款投入扶贫项目。另一方面,鼓励对口帮扶企业跟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书,实施帮扶“两步走”。帮扶企业向有明确产业发展项目的贫困户先发放1000元的启动资金;然后由村干部联合验收,确定项目达到预期效果,再发放后续1000元资金,保证项目不落空。
截至目前,平原县共向74家扶贫经营主体发放贷款8328.79万元,引导贫困人口1799人签订“两步走”帮扶协议,自主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项目,人均年增收37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