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料村又响起叮当声

  新华社记者吴思、郑明鸿

     “制作一根苗族发簪,需要经过熔银、锻打成条、雕刻、拉丝、焊接、组装和清洗等工序。”陆瑛在自家银饰工坊里,拿着丈夫李东军刚刚做好的发簪介绍说,手工制作一根发簪至少需要3个小时。

     陆瑛一家住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麻料村素有“银匠村”的称号,银饰加工已有600多年历史,全村176户745人,有70%左右的村民从事银饰锻制。

     由于麻料村地处偏远,多年来,银匠们走南闯北,只有春节时才回到村里,平日村里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空心化”明显。

     2017年,由于父亲病重,原本在黔东南州凯里市开银饰店的李东军夫妇回到老家,成立了一家银饰工坊。2019年,夫妻二人大约有5万元纯收入。

     和李东军一样,潘仕学也是“归巢”的银匠之一。“我以前在湖南凤凰古城开银饰店的时候,就想着哪天也可以把游客吸引到麻料村来,不用出门就把钱赚了。”潘仕学说,当地旅游业在西江千户苗寨等景区的带动下越做越大,他的想法逐步变为现实。

     随着返乡创业青年越来越多,2017年,麻料村140名村民集资近100万元成立了麻料村银绣发展有限公司,同时申请58万元扶贫资金,将村里废弃的小学改造成银饰刺绣传习馆。“游客可以在传习馆了解银饰文化,看银匠们现场制作银饰,还可以动手体验。”公司董事长李林书说。

     51岁的银匠李光恒曾在贵阳、凯里等地谋生,如今是麻料村银饰刺绣传习馆的工作人员。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传习馆内打磨银条。“现在每个月工资5000元,加上卖银饰的钱,收入不比在外面差,离家也近。”李光恒说,有游客来体验时,他和同事负责教学,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传统手艺。

     如今,潘仕学还招了两名徒弟,同时通过分发订单的方式,带动村里16名银匠居家就业。仅3月,潘仕学就接到6万多元的订单。

     “1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主要是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真技术。”2018年,在海南打工的潘元定回到家乡,拜潘仕学为师学习银饰加工。

     经过1年多的学习,潘元定在银饰加工方面略有小成,他计划今年再打磨1年技术,明年自己成立工坊。2018年,潘元定家顺利脱贫,还被评为雷山县“优秀艰苦奋斗脱贫家庭”。

     人居环境改善是麻料村近年来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李东军说,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遇到下雨天满脚都是泥,去哪儿都不方便,现在都是石板路,干净又整洁,还装了路灯。

     记者在麻料村村口的展示牌上看到,截至目前,麻料村已有17家银饰工坊,昔日的“空心村”又响起叮当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