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刘畅
案例
12岁女孩深夜向同学发自残图片
李女士一家四口来自农村,为了方便两个女儿读书搬到城里居住。李女士做小生意,丈夫在一家企业工作,就读高二的大女儿,开朗乐观,学习成绩不错,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但近一年来,小女儿丛丛(化名)的性情却有些让人琢磨不透,老师甚至怀疑李女士有虐待孩子的倾向。
李女士和女儿丛丛第一次向咨询师寻求救助时,是在2019年的12月份。当时她们也没有谈什么具体事情,李女士只是说,女儿总是不开心,晚上会莫名其妙地哭。从李女士着急的样子可以看出,她还是很关心女儿的。但女儿当时却一直在摆弄沙子,不肯敞开心扉,她们坐了一个多小时,就离开了。
近日,母女俩再次推开咨询室的门,经过一番交谈后,李女士终于开口说出了自己的烦恼。原来,目前上小学六年级的丛丛总是指责父母偏心眼,对自己不如对姐姐好。如今学校没有开学,她早晨不起床,晚上不睡觉,网课也不认真上,还被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耍脾气。
更让人担忧的是,丛丛多次在晚上向同学发送一些自残的图片,同学的家长知道后投诉给老师。为此,李女士曾被老师质疑是否虐待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们对她明明比老大还用心,她怎么会这么想呢?”李女士哭着问道。
分析
抑郁症状背后是对爱的渴望
咨询师告诉记者,通过倾听、区分、发问以及丛丛的回应,从中了解到,丛丛的内心很矛盾,一方面感觉自己是亲生的,因为长得像爸爸;另一方面感觉自己又不是亲生的,因为她根本感受不到父母之爱,觉得生活不真实。当她看到自残图片时才有真实感、存在感;分享给朋友时,才觉得自己被人理解、被人重视了。
她曾有多次自残的冲动,但好在都被克制住了,尤其是在听妈妈说,爸爸一直希望自己是一个男孩时,丛丛的自卑感更加严重。她说,自己很想做得更好,但好像怎么努力也不如姐姐。
以上信息表明,丛丛虽然还不是抑郁症,但已经有了抑郁的症状,如果不及时干预,很有可能发展成抑郁症。好在孩子还有求助愿望。随后,咨询师运用宣泄法让她释放情绪,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调整她意识方面的自我认知,运用意象对话疗法调整她潜意识的自我认知。“其实,抑郁症状背后是对爱的渴望,父母的爱是最有效的良药。”张洪峰在征求孩子同意后,把孩子的内心冲突反馈给李女士,并指导其学习爱的表达技巧。
建议
父母教育孩子要掌握五个“爱”
肯定的言词。马克·吐温说过:“一句称赞的话,可以让我多活两个月。”肯定的言词,是指鼓励、仁慈、谦虚的话语。当孩子听到肯定的言词时,内心就会产生认同感,愿意去做一些与这些词匹配的行为。同时,在使用肯定语言的时候,切忌强硬地要求孩子做事,态度要温柔谦和。
制造精心时刻。所谓精心时刻,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做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并让孩子感觉到“你们关心她的内心”。比如:陪孩子看动画片、玩游戏、做手工等。陪伴就要用心,用心程度决定孩子的接受程度。
赠送礼物。收到亲人给予的心仪礼物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愉悦感、价值感、满足感、幸福感。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性格、性别、年龄特点及爱好选择恰当的礼物,必要时请教孩子的好朋友或同龄人,寄托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切忌以自己的喜好赠送孩子礼物。
服务行动。父母可以打破固有思维,学会为了孩子调适和改变自己,可以让孩子做一张单子,列出她需要父母在下周要做好的十件事情,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身体接触。身体的接触可以更直接地表达爱,牵手、亲吻、拥抱能增加生活的情趣感,也是父母向孩子表达爱的最好方式。
在咨询一周后,咨询师电话回访了李女士。李女士称,没有再看见孩子半夜落泪,也没有再接到其他家长的投诉,女儿的作息时间趋于合理,情绪也有所缓和。回访丛丛时,她称爸爸妈妈和姐姐对她好多了,虽然有时还有思想斗争,但感觉心情好多了。
心理咨询师有话说
包容和信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父母要接受孩子的性别。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孩子的性别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父母必须接受。有研究表明,即使怀孕期间,妈妈对性别的期待也会影响胎儿的情绪。孩子出生后,父母知道孩子性别时一刹那的悲喜念头,也会影响今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因为婴儿的身体就是天然的情绪接收器,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当孩子的自我认知初步形成后,父母对其性别的接纳程度影响着孩子的自我接纳程度。
父母要接受孩子的独特性。遗传、出生顺序、父母期待、教养方式等因素造成了孩子的独特性,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做比较,在孩子看来,就是不尊重孩子的生命,这种亲人给予的伤害往往更具摧毁性。
家长要相信孩子自我疗愈的能力。孩子是最忠诚于父母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来表达。父母一旦相信了孩子的忠诚,发现了怪异行为背后是对爱的渴望与表达,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会迅速改善,迸发出压抑已久的积极健康的正能量。
本期心理咨询师
张洪峰
山东省总工会职工心理服务专家、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教育厅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德州市陵城区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德州市十佳心理咨询师、德州晚报特聘心理专家、中国中学生报心理栏目特约撰稿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副主编。
系统学习意象对话技术、NLP、沙盘疗法、绘画疗法、催眠、精神分析、家排、财富课程等。在十余年的心理学学习和咨询实践中结合20多年的教育教学,形成了积极、开放、乐观、有爱的咨询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