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育恒 王露 本报通讯员 李艳慧
协调服务,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复产
王爱民介绍,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市县两级成立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应急保障工作专班,作为疫情特殊时期统筹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突出问题的战时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工信部门,建立日调度、特派员和解决问题三项制度,在严格疫情防控前提下,全面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我们对中央、省、市疫情期间出台的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进行了梳理,编制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汇编》,‘一对一’送政策上门,强化政策执行,确保各项政策在德州落实落细。 ”王爱民说。市工信局抽调精干力量组成13个工作组,由副县级以上干部带队下沉一线,深入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困纾难,推动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市工信局与市直有关部门一起,对全市1365家规上工业企业、20家防疫产品生产企业、65家双向联系企业、100个全市工业重点技改项目进行拉网式排查,详细梳理了企业在复工复产和正常生产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在融资、用工、物流等方面的需求,建立工作台账,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做好服务保障工作。3月2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开工复工,排名全省前列。
保障生产,全力支援全国战“疫”
作为全国消毒产品基地,我市生产的防控应急物资主要包括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各类消杀产品,其中一次性医用口罩生产企业1家,消杀产品生产企业18家。“疫情发生后,市工信局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生产供应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协调帮助解决影响制约企业生产的困难和问题,保障防控应急物资供应。 ”王爱民说。
截至3月11日,我市累计生产消杀用品1.19万吨、一次性使用口罩219.75万个。我市消杀产品除满足本市需求外,主要调往湖北及北京、甘肃、河南等10多个省市,为全国的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爱民介绍,市经信局派驻专人盯靠企业一线,还协助其他企业高效完成上级下达的战“疫”生产任务。如山东中昊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会同北京核信锐视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负压救护车滤毒系统,填补了全国同行业空白,截至2月16日共生产负压救护车滤毒系统800台,顺利完成工信部紧急调拨计划。2月13日,市工信局接到要求盛原服装有限公司转产医用防护服的通知后,火速帮助盛原公司顺利转产,截至3月11日累计完成防护服半成品30.4万件,累计列入国家调拨计划20万件,并全部列入山东省非无菌医用防护服生产计划。经过48小时紧急会战,帮助格瑞德集团顺利完成了省紧急下达的战“疫”生产任务,为济宁筹建的方舱医院生产一批包含90余套新风净化设备和近2000个与系统配套零部件的防疫设备,提前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
紧盯严防,确保不发生聚集性感染
王爱民说,我们严格贯彻落实市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的要求,切实加强对企业复工前的指导和复工后的监管。陆续印发、转发《德州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处置应急预案》《德州市疾病防控中心复工复产企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操作指南》等文件,并传达至每个县市区、每个企业,进一步明确各项防控措施,要求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重点领域,结合行业特点,“一企一策”指导帮助企业健全疫情防控机制,确保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月22日,组织各县市区对本辖区内企业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工作情况进行彻底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彻底整改,不留死角、不留隐患。
我市前期应急物资尤其是医用口罩短缺,市工信局主动作为,积极协调,最大程度争取上级安排调拨指标,并利用各种渠道从市外协调各种防控物资。截至目前,已累计从市外协调医用口罩40多万只,有效缓解了我市企业难题。同时指导有条件的企业紧急转产医用口罩相关上下游产品,并对全市口罩产业链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目前,我市口罩产业链正在完善,口罩生产企业不断扩大产能,能够基本满足我市企业的需求。
为保障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市工信局“复工复产工作专班”13个工作组对各县市区企业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指导全市工业企业严格落实防控措施。从检查情况来看,我市工业企业能够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防控工作扎实到位,截至目前,未发生感染事件。“我们进一步强化对应急物资生产企业的‘驻企联络员’制度,全面整合我市医用防护、消杀用品、新风系统等防疫物资产业链,抢抓机遇,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圆满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王爱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