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邓友梅回故乡
□邓元洪
我所在的平原县城东邓庄村,是著名作家邓友梅的家乡。邓友梅在改革开放初期、中期曾几次回到老家。记得他第一次回家乡,是在1980年,这也是他阔别40多年后第一次回家。
回家前几天,县里的领导给邓庄村党支部书记打来电话,说要做好准备,迎接作家邓友梅的到来。于是村里干部安排群众清理大街,打扫得干干净净。那天上午8点多钟,邓友梅的车和德州地区有关领导、平原县主要领导的车缓缓地一同开进邓庄村。著名作家邓友梅要回家乡的消息已传遍全村。那天村里的男女老少夹道欢迎,乡亲们都为村里出了一位著名作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当走到村中的路口时,邓友梅停下车,和陪同领导一同走进支部书记的院子。村里的男女老少也随后跟着进了院。院子里站满了人,把屋子围得水泄不通。邓友梅见父老乡亲如此热情,非常高兴。他与村干部、村里的长者亲切交谈,不时地向长者询问和印证自己记忆中的事。那天上午约9时许,邓友梅让族院中人带他去墓地,祭拜先祖。
邓友梅后来又回家过几次。 1988年5月,他与美国作家协会主席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到平原县农村采访时,又回到邓庄。他和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由村干部陪同,围着村子走了一圈,边走边看,不时与遇见的长者握手问候。当走到我家门前时,看见我父亲,村干部向邓友梅介绍,邓友梅便同我父亲握手亲切交谈(我父亲是解放前的老党员,从青年时期就当大、小队会计,直到年近60岁才退下来)。摄影的同志当时把这一场景拍照下来,后收入《平原县大事记》一书中。
邓友梅回家,看到家乡比40多年前有了大的改观,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房屋建设、街道硬化,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他印象深刻,回京后,写了一篇文章《家乡不断在前进》,发表在当时德州文化局办的刊物《苗圃》上。后来我和另一位老师,给他写了一封信,字数不多,其内容,一是代表家乡人向他问好;二是他几次回家,村里的父老乡亲都为之骄傲,引以为豪。在邓庄这片土地上能出一位全国著名的作家,是村民的荣耀。他自学成才的经历,为邓庄的青年学子树立了典范。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邓友梅的影响下,邓庄村考上了很多大学生,甚至出了硕士、博士。
我曾经看过《邓友梅的短篇小说选》一书,邓友梅在自己写的《序》中,介绍了他在战争年代艰难的自学经历,我看后颇受感动。在战争年代,他历尽坎坷,还能挤时间看书、学习、写作,实在令人敬佩。战争结束后,更是笔耕不辍,其处女作《在悬崖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改革开放初期,他又写出了大量在全国文坛有影响力的作品,如《那五》《烟壶》《话说陶然亭》等,有些作品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这些年,我一直在邓友梅自学成才精神的鼓励下,干好教学工作,认真教书育人。工作之余,读了不少课外书,我没有邓友梅的天赋,但我竭尽所能,努力工作,没有蹉跎岁月。凭着实干精神,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现在我已从教育岗位上退休,仍然坚持看书看报,继续给大脑充电。
邓友梅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基本不回老家了,但他在青年时代刻苦自学的精神,一直在鼓励着我,特别是教育、鼓励着家乡的后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