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村谚”

王凤庭

德州市陵城区滋镇,多年来流传着许多幽默风趣的“村谚”。人们在茶余饭后拉呱儿,每每正值酣畅淋漓、兴致高昂时,彼此口中总会冒出一两句“村谚”,表达效果立马事半功倍,“锦上添花”。平时司空见惯的“村谚”,顷刻间演变成温暖的音符,令大家相互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

“张庙的泰山奶奶——糊心”

千百年来,鲁西北乡下一直存在对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的崇拜信仰习俗。老百姓总期望于“老奶奶”保佑自己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相传清末民初,张庙村有个泰山娘娘庙香火旺盛,门庭若市。有一年,庙里圣母塑像上最值钱的护心镜被人偷走了,村民们害怕“老奶奶”怪罪生气,赶忙用纸糊上给圣母护心。后来,周边便渐渐流行起一句歇后语来:张庙的泰山奶奶——“糊心”。

它大概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笑话该村买不起新的护心镜,用“纸糊的”来糊弄圣母,向佛向善之心似乎不够虔诚。另外,在当地“糊心”也有“麻烦、坏事、糟糕”的意思。其实,它从彼此熟悉的邻村百姓口中说出来,并没有任何恶意,只不过多少带点玩笑戏谑的成分。

“沙王家的棕子——稀松”

沙王村,因从前环境恶劣风沙巨大聚沙成丘,且洼地又多,人称“沙洼王庄”又名“沙窝王家”,久之沿习惯称沙王。

过去,由于该村村民日子过得艰难,为生计常做些粽子卖以补贴家用。因北方做粽子的原料主要是粟米、枣、荷叶等,但粟米太贵买不起,再加上藕池少,荷叶也难弄到,为节省开支,只好捡些被风刮落的枣子充数,以蓖麻叶做粽子叶,做出来的粽子往往“枣多米少”,质量上自然大打折扣。长期以来,风趣幽默的民谣便在周边村庄诞生了:“拾来的粟米、拣来的枣,大风刮来麻棵草,沙王家的粽子——稀松一包枣”。后来,渐渐演绎为“沙王家的粽子——稀松”。

“赵屯的牛——欠饿”

赵屯村,靠近沙河故道,耕地多为沙包地,过去老百姓只种些地瓜之类的农作物。但这里林业资源丰富,“条编”是该村传统优势产业,村民们凭借灵巧的双手,将收割来的各种“枝条儿”,编制成“条筐”、“粪筐”、“鸡笼”等农具出售,作为家庭日常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上个世纪的“大跃进”中,为了确保个人目标的完成,饲养员上工前便给牛放一些刚刨的高粱茬充当饲草。因为,高粱茬上有二次再生的高粱苗,意思是让牛暂时食用这高粱苗,饲养员好腾出时间去完成当时更重要的工作。结果,收工归来后,饲养员却傻眼了:牛挣脱了缰绳,把编织好的“鸡笼”给啃光了,特意为其准备的“食草”(高粱茬)却丝毫未动。饲养员又急又恨,随口冲牛骂道:“有高粱茬不吃啃鸡笼,你欠饿啊!”后来,“赵屯的牛——欠饿”这句谚语不胫而走且渐渐风行十里八乡。

……

数百年来,林林总总的家乡村谚,如“冰销泉脉动,雪尽草芽生”的野草,于苍茫的鲁北大地迎风峭立,生生不息。它们是苦难深重的先民们与命运抗争的智慧结晶,是乡亲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家乡的村谚,更是家乡人道不尽的乡愁!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