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琴
小时候,我随父亲在他工作的乡镇村庄里居住。
那时农村还没有通电,条件好点的点煤油灯,玻璃灯罩被熏得漆黑,两三天就得擦拭一次。冬天,乡村的夜晚来得特别早,没有月亮的时候黑漆漆一片,我体会过“伸手不见五指”。晚上八九点钟,基本都关门闭户,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整个村庄陷入沉睡般的寂静;有月亮的夜晚,月光格外明亮,整个村庄都被她的光芒笼罩,星星也真的会眨眼睛。不像现在,闪烁的霓虹灯流光溢彩,夺去了月亮和星星的光芒,在空旷的地方刻意翘首寻找才能隐隐约约看见星星微弱的光亮。
乡村夏天的夜晚就热闹了。人们忙了一天,饭后陆陆续续聚到场院里乘凉,每人都带一个马扎、一把蒲扇,一直聊到深夜,身上的暑气消了才各自回家。所有的鬼故事和神话传说都普及于那时,听完鬼故事会觉得害怕,怕自己哪天冷不丁会真遇上,好长时间晚上都不敢独自出门……
那段无忧无虑、单纯快乐、想想都令人神往的岁月,却已一去不复返。如今,连寻找的空间都不存在了。更况且,那些讲故事的人也都驾鹤西去了。
农村孩子没有玩具,但是他们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大都是有组织的群体游戏。每到春节,小到几岁的孩子,大到20几岁的青年,都忘我地沉浸自己组织的游戏里,每个参与游戏的人真的特别快乐,就连我的情绪也会被他们感染,但我从不参与,基本就是一个看客。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小伙伴眼中,我们家就是外来户,尽管他们都很淳朴、善良,短时间内我还是很难融入其中。我童年最深的感受就是孤单。
大概在小学三年级时,电台播放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很多人都在听,当时创造了万人空巷的记录。我几乎是抱着偌大的收音机听了好几遍,现在仍然能够背出其中的片段。那段痴迷于评书的时光,造就了我男孩子的性格,整天幻想自己俨然成为白马银盔、掌中宝刀的英雄豪杰,忠肝义胆,行侠仗义,仗剑走天涯。大概我那时的愿望就是长大了说评书,而就是那段时光,为我孤单的童年增添了无比亮丽的色彩。
农村生活中最难忘的还要数看露天电影。那时候镇上的放映队去每个村轮流放映,我居住的小村子一年也来不了三两次。每次来放映队,小伙伴们都奔走相告,激动的心情像过年一样,都早早地吃饭后,扛了家里的长凳到放映场占地方,离放映机越近的,越是让人羡慕的好位置。放映前,小伙伴们追逐打闹,呼唤家人声此起彼伏,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仿佛这就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还有大冬天结伴跑十几里路去外村看电影的日子,一群人一路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电影演完了,但是故事情节会在每个人心中翻腾好几天,甚至一辈子。
童年时光的记忆还有很多,比如,每天呆呆地看红彤彤的夕阳坠落,直到消失在地平线,没了踪影,心里会觉得这么好看的夕阳也和我一样孤单,我愿意多陪伴她一会儿;比如,自从知道了有孙悟空“这个人”,知道他会腾云驾雾,每当看到湛蓝的天空有白云飘过,就猜想,今天孙悟空会在哪一朵云彩上呢?肯定是最好看的那一朵……
童年一去不回头,尘封已久的记忆为何还这么深刻?大概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都是终生难忘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