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给零花钱,亲子关系≠商业关系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俞荣
案例一:13岁男孩花钱“雇用”同桌帮写作业
小凯(化名)金边13岁,是爸妈和老师眼中的“问题男孩”,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经常不做作业,有时抄袭他人作业或请人代写,考试时有舞弊行为。
据小凯妈妈介绍,小凯是独生子,由于父母工作忙,跟爷爷奶奶长大,一家人对他百般疼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长们开始频繁给小凯零花钱,有时候是妈妈要去上班,给一点钱就能快点“抽身”;有时候是爷爷怕孩子没有玩具,给一点钱让他去选玩具……只是一家人都只看重小凯的成绩,却不关心他是如何学、学的怎样。
小凯也就渐渐在这里面找到了“窍门”,他将零花钱分一点给同学,让同桌帮他代写作业、考试时传递答案等,被老师发现后,进行严肃批评,可小凯还是改不了。
分析:家长用给零花钱表达愧疚、宠爱心理
小凯是是独子,得到父母及祖母的疼爱,给他的零用钱很多,因而养成不喜欢的事情即以金钱为代价请人代劳的行为。父亲经常不在家,母亲及祖母又过份宠爱小凯,因此虽发现他请人代写作业的情况还未改正,发展到考试时作弊。
同时,小凯在校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他舞弊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同学检举,反而乐为代写,这也应该是要引起学校老师注意的地方,在这个案例中,需要老师的协助。
咨询过程:比起零花钱,孩子更需要陪伴
与小凯见面后,发现他在谈话时,并没有老师反映的“多动、坐不住”的情况,咨询师指出了他舞弊行为是错误行为,要求他端正学习目的。小凯开始对咨询师的谈话并没有注意听,但当咨询师说“今后你的父母、爷爷奶奶都将严格控制你的零花钱”时,小凯有些愤怒。
经过20多分钟的情绪化解后,小凯才缓缓道出,原来他最初不想要妈妈的零花钱,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妈妈在身边更好的,只是他明白妈妈必须走,而且也渐渐发现,原来钱有这么多作用,便开始利用妈妈的“愧疚”,爷爷的宠爱索要零花钱,并在花钱时感到快乐。
随后,咨询师找到小凯父母,向他们说明孩子内心世界变化的过程,建议他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式,陪伴、言传身教远比给予金钱补偿有意义。同时,咨询师让小凯父母与老师沟通,将事情经过告诉老师,一方面表明今后要严格教育小凯,一方面让老师知晓班内有这种风气,不能继续蔓延。
经过一个多月的辅导和强化训练,小凯请人代写作业、考试舞弊行为明显改善,上课也专心了。
案例二:12岁男孩靠讨好父母赚零花钱
小景(化名)今年12岁,父亲是工人,母亲是某副食商店售货员。进入三年级后,小景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期中测验两门主课均不及格。小景的性格比较外向,嘴很甜,有人缘,虽不是班里的班干部,但在朋友圈中说话有人听。
小景自小有个习惯,喜欢帮父母跑腿买东西,如果儿子表现好,父亲就给儿子以奖赏,或给买点好吃的东西,或给点零花钱。久而久之,小景对学习的兴趣则越来越低,而是想办法表现,从爸爸那里获得奖励。另一方面,小景的妈妈对他也比较放纵,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晚上吃过晚饭后,为图家中清静,经常催着孩子出去找同学玩,9点钟以前不要孩子进家门。
鉴于以上一些原因,小景厌学情绪愈益增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他甚至对同学说:“学习真没劲,还不如跟我爸爸跑跑腿,要吃有吃,要钱给钱,那多够味!”
分析:父母影响孩子产生错误金钱观
小景的厌学症无疑是家庭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父亲不时对孩子有所奖赏,予以“积极强化”;母亲图清闲,晚上9点之前不让孩子进家门;父母都很少把孩子的学习放在心上。处于这样的一种家庭氛围中,在孩子看来,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反正爸爸妈妈不计较这个,只要乖乖听话,让父母高兴就行。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因此,改正小景的厌学症,关键要从改变家庭环境入手,帮助小景的家长切实认清教育子女学习的意义和责任。
咨询过程:改变父母教育观,帮孩子树立学习目标
厌学的倾向表现在小景身上,但其直接原因却在于家长的“模型示范”和放纵教育。
咨询师先与小景家长联系,向他们提出相关教育要求,尽量抽时间带孩子参加社会上各种娱乐活动,让他得到适合他年龄段的锻炼。随后,咨询师与小景交谈,通过玩沙盘游戏,发现孩子内心也十分渴望上进,他说自己的梦想是做一名医生,这样就可以治好爷爷总是腰疼的毛病,这让咨询师觉得小景也十分孝顺、懂事。
于是抓住这个话题,要求小景写出自己梦想中未来的样子,以及他现在要为此付出的努力,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小景交上一张写满了密密麻麻字的信纸,他对未来描述得很细致,也认识到应该学习文化知识、多读课外书等等。在这次咨询结束,咨询师送了他一本名人传记,希望他也能坚韧不拔地向着梦想前进。
在接下来几次咨询中,咨询师采取家排咨询方式,进一步增加小景的学习乐趣和对学习的吸引力,克服厌学情绪。经过一个多月的辅导,小景在学习上进步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