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俞荣
案例:单亲初中男生成为“边缘人”
小明(化名)是一名初一男生,在他小学三年级时,父母离异,小明归父亲抚养,但因小明爸爸常年外出打工等原因,小明一直生活在叔叔家,父亲每月会给叔叔一定生活费。
据了解,最初小明来到叔叔家生活,她的堂姐、婶婶并不同意,但叔叔、爷爷奶奶从中调解了多次,最终同意小明住在家中,但对他的日常生活、学习关心比较少。而且,父亲每次打工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母亲也很少给小明打电话。问及小明是否想念爸爸妈妈,他很平静地表示“不想”。
带小明前来咨询的是他的班主任,因为小明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而且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个人卫生也极差,甚至多次产生退学想法。班主任曾尝试与小明家长交流,发现孩子成长环境很孤独,少有亲情、友情,这些很可能是造成小明性格内向、孤僻的原因,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开导,帮助小明改变他的不良习惯。
分析:缺少家庭温暖导致学习、社交障碍
小明叔叔一家收留他是基于道义,其实在感情上并不是真正喜欢他。小明是极度缺乏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在家缺乏学习上的监督,学习时间没保障,作业经常不完成,是他学习成绩很差的主要原因。
此外,他的个人卫生差,往往几天不洗澡,导致同学不喜欢他,甚至厌恶他。学习成绩差,经常拖班级的后腿,部分教师也不喜欢他,于是成为一个不受群众欢迎的人,造成学习、社交隐碍。
由此可见,造成小明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温暖,在学校又受到多方面的歧视,导致丧失自信心、自尊心。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重建他的自尊心、自信心,让他感受到亲情与尊重。
咨询过程:学校家庭两方面帮助青少年转变
咨询师:是不是很想念父母?
小明:不是。
咨询师:那你觉得平时谁最关心你呢?
小明想了很久说道:奶奶和班主任吧,他们会听我说话。
咨询师:平时没有朋友听你说话吗?
小明:他们都不和我玩,还骂我,我也不愿意和他们玩。
咨询师:你想要提高学习成绩吗?
小明:我不是学习的料,一看书就困,还不如早点打工挣钱养活自己,还能给奶奶买点东西。(稍作停顿后,继续说道)班主任对我下了很大功夫,可是我就是“白痴”,再简单的题也不会。
随后,咨询师找到班主任了解情况,原来小明刚上初中时,虽然成绩差,但经常举手回答问题,遇到不会的问题,也会主动请教老师,可是后来越来越沉默。他还多次发现小明会在教室里独自哭泣,体育课上一个人坐在操场边上,满眼渴望地看着打篮球的同学们,吃中午饭的时候,也是简单吃一两个火烧,比同龄的男生食量小很多。
可以看出,小明内心是渴望进步的,希望融入集体,只是孤僻时间太长了,而没有学会如何与集体相处。
于是,咨询师叫来师生两人,让两人安静地分析小明不受欢迎的原因,并写在纸上。最终,两人交上一份答卷,主要原因是三类:不注意个人卫生、不完成作业、与同学打架。所以,在今后的改变上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咨询师教小明放松练习,找回自己的初心。
每次咨询结束时,还会布置相应的作业,如:注意个人卫生,每天洗澡换衣服,如果没有家长帮忙,就自己动手洗;坚持每天完成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可以不做,但要在题目下写上不会的点是什么,寻求一种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尝试主动与同学、老师打招呼,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同时,也通过班主任,向其他老师传达对于小明的改变计划,对其尚未到达要求的地方,给予足够的耐心,基本不采取批评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小明看到自己的一次次进步,他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一步步树立起来。
另一方面,咨询师也联系到了小明的父亲,向其充分说明小明的情况,只有大家继续努力、共同配合,小明才真正会有所改变,小明父亲在电话中十分感动咨询师与班主任为小明付出的一切,并表示将会回到家乡打工,方便照顾小明。
小明的整个改变过程持续了半个学期之久,现在他已经逐步构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同学、老师的人际关系也逐渐好转、和谐。
心理咨询师有话说:找到心理问题的本源与动力
离异家庭是儿童心理障碍的高发区,班主任、心理咨询老师应对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怀,但要记住孩子的任何心理状态都不是一日形成的,想要改变这些不好的心理状态,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耐心。
同时,任何心理问题都需要找到本源与动力,如小明案例中的本源是缺少家庭关爱,动力是他渴望进步的初心,家人的关切远远胜于高高在上的说教,老师、同学的尊重能够帮助他重树信心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