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兴旺
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年轻人恣意享受着科技进步的福利,可能大多数已忘却电报这一概念。但每次回家,一些电报串联起的往事,父亲总爱讲给我们听。他想让我们永远记住,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这一代人,曾经经历的心酸与无奈,还有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往事之一:关于我的老奶奶。
我生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老奶奶已经年过古稀。这位单薄的小脚女人,孤身拉扯了一双儿女,走过旧社会,迎来了共和国。儿孙满堂了,老奶奶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但内心里还有她最挂念的人,那是她辛苦拉扯大的女儿——我那很早就去了东北的姑奶奶。
突然有一天,父亲从车站取回一封电报,正是东北姑奶奶寄来的。姑奶奶不识字,电报是托人代写的,大意是东北生活也好起来了,想给母亲寄点钱回来。父亲激动地念给我老奶奶听,她眼里淌着泪,却开心地笑了,只说了一句话:人还在就好,“ 人还在就好啊!”
从那之后好多年,电报架起一座桥梁,让山水阻隔的母女二人聊感欣慰。老奶奶经常将电报信纸摩挲多遍,然后揣在怀里,好像闺女就在身边。
再后来,老奶奶走进耄耋之年。姑奶奶六十岁因病故去,家里众人担心老人扛不住,便将这消息瞒了下来。老奶奶等不来东北的电报,在炕头上埋怨起来:“没良心的闺女,连个电报也不发了!”爷爷和父亲都宽慰她说:“你自己都这么大岁数了,东北的也得满头白发了,肯定在忙着照顾孙子们呢!”老奶奶并不信这些,有时我听她喃喃自语:“见不着了,或许人已经没了吧!”
家里人善意的谎言一直坚持到她寿终,山水阻隔成了阻断亲情的最大障碍。想起老奶奶那怅然的目光,我的眼睛再次酸涩起来。
往事之二:合伙做买卖。
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投身庄稼地,种下十几亩棉花,撒下辛勤的汗水,信心满满地打响一场漂亮的脱贫翻身仗。
一天,东北的两位大爷发来电报,想拉着父亲一起合伙做贩运木材的买卖。他们安排父亲做联络员,负责联系车皮,谈好价钱和数量,那边好发货。
父亲也觉得是个挣钱的机会,农忙间隙跑了好几趟车站,终于一切搞定。他把约定好的事项精心编辑了一条电报。当时电报按字收费,父亲有文字功底,拟的文稿既保证了内容全面,又没一个字的多余。反复审阅修改好几遍,才跑到当地邮局给东北的亲人拍电报。
事情一波三折,还是耽误了。两位大爷后来嗔怪父亲表述不清楚:还高中生呢,连电报也编不了!父亲不服气,把底稿拿给他们看。果然,各项数目、时间均一清二楚,他们最终追查到镇上的邮局。电报员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碰到不认识的字就画圈,一封好好的电报被电报员转发得面目全非!
时光飞逝,瞬息万变。三十几年过去,亿万万国人发奋图强,成就举世瞩目。我们有了智能手机,有了微信,相隔千里万里,轻轻一点就能面对面聊天了。出门购物刷手机,订票旅游导航全部网络化,生活之便捷让外国人都羡慕了。
2017年6月15日,北京电报大楼营业厅正式宣布停业,此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电报功成身退走进博物馆,但这些往事父亲仍在讲,极尽细致地描绘着他们从黑白到彩色的峥嵘岁月。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必须不忘初心,将这些平凡记忆传承下去,勇于承担历史使命,砥砺前行,去拥抱更美的中国梦。有我们,未来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