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汀泉做炝锅面条给父亲吃
沿着三八路一路向东,在临近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最边界的地方,就是赵虎镇岔河东村。何立国的家就在村子南头,周围邻居大多已经住上了北方典型的高屋顶瓦房,而他家30多年的老屋夹在中间格外显眼。
家徒四壁父子二人相依为命
1月16日上午,记者踏进何家大门,很难想象这里有人居住。墙垣四处斑驳,院落里布满枯草,想必夏日里定是荒草丛生。在院墙边角的木桩上拴着一只毛色黄白的小狗,瘦骨嶙峋的样子令人心疼,见生人来,它“汪汪”地大声叫着。
43岁的何立国因左腿大腿骨折已卧床多日,14岁的儿子何汀泉刚从村里超市买白菜回来,准备两人的午饭,主食依旧是煮面条。“儿子会炒菜,也会烙饼,还不会蒸馒头,加之白菜便宜,所以近一个月来,我俩每天至少吃一顿白菜。”何立国说。
他们所住的三间房子是何立国父母30多年前所盖,多处墙皮已有脱落的痕迹。说是“三间”,其实仅一间可以住人,其余两间都塞满了杂物,要进入父子俩居住的东屋要先穿过放着锅碗瓢盆的客厅,那里也是何汀泉做饭的地方。
卧室里的一张大床上,凌乱的铺着两床被褥,因为长期未进行拆洗,背面已经泛黄。床边放着一张桌子,是儿子汀泉的“写字台”,也是俩人的“餐桌”,靠近床的位置上放着一杯水,已经没有了热气,是汀泉出门前给父亲倒上的。
三间屋子仅卧室装了暖气片,是自家烧的锅炉,父亲受伤后,都是汀泉每天填煤封炉子,而这类活计很多初做的成年人都干不好,他却总能让屋里暖暖的。
日夜想家母亲因抑郁症去世
“一个家里没有女人就是不行,父子俩的生活总是很简单。”隔壁邻居说。
汀泉的母亲是河北保定人,因与家人有矛盾而嫁到了德州,自此很少和娘家有联系。也正因为此事,她日夜想家,在生完孩子后就患上了抑郁症。然而,在农村,很少有人注意到她的情绪在日渐低落。直至2012年底,常年在天津打工的何立国收到乡亲电话,“你媳妇疯了!”
他赶紧回到家中,此时,爱人已经骨瘦如柴,犯病时会在地上打滚,整日滴米不进。辗转济南几家医院都无药可医,最终在家中去世,那时汀泉还不满10周岁。
何立国并不想谈起那段时光,他记得晚上儿子总是哭闹着要母亲,家中父母也在他十几岁时离开人世,所以无人能帮忙,只得自己整夜抱着孩子。“他妈妈的去世对我来说也特别突然,从那以后我都觉得自己反应变得迟钝很多,一年多以后在墙边干活儿时,墙倒了砸断了右腿,也是因为当时走神,没反应过来。”何立国低着头说,不停交错扭动的手指说明此时的他依旧能感受到当时的无助。
孩子母亲去世后,为了照顾儿子,何立国无法再外出打工,就在德州和附近村里干些杂活,有时去建筑工地,有时帮人砍树。2016年12月16日上午,他和几位工友砍断一棵杨树后,他未能及时躲开,粗粗的树干砸到了他的左腿上,导致大腿腿骨骨折,右侧两根肋骨骨折。做完手术后已卧床一个月,到明年9月份才能行走。
成绩优异少年担起家庭重担
面对父亲的忽然卧床,何汀泉并未表现得过于惊慌失措,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面对此种情形,在2014年初父亲右腿骨折时,他已经承担过家中担子。所以,这段时间,何汀泉每天四点半起床,先照顾父亲大小便,再自己洗漱,然后开始做早饭,收拾妥当后骑着自行车到镇上去上学。
中午时间较为紧张,他在学校食堂吃饭,父亲在家稍微应付一下,等到他下午五点多到家准备晚饭。然后,两人一个在一旁看着,一个开始写作业。
这段时间,汀泉居然有模有样的给父亲烙过两次油饼,何立国一直以为是孩子在书上或电视上学到的,直到记者当面问起,汀泉才说:“是当年跟妈妈学的。”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自上学开始,何汀泉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家里的墙上贴满了他的奖状,有“三好学生”的,也有“优秀作文”的,近期还在学校举办的“英语书法”中拿了奖。
就在刚刚结束的初一年级期末考试中,他更是以“班级第一,年级第二”的好成绩获得了“三好学生”称号,英语、数学、生物都接近满分。
儿子是何立国的骄傲,也是他唯一的希望,奖状每次拿回家他总是第一时间贴到墙上。在门口处甚至还贴有一张A4纸打印的成绩单,是儿子小学5年级时带回家的,总成绩全班第二名。“小泉语文不太好,但他喜欢看书,现在正在读《西游记》,前段时间刚刚看完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看电视也是喜欢看《三国演义》之类。看书的事儿只要他提了,家里再困难我肯定也会买给他。”何立国说,自己就是因为没有文化,只能干体力活,他妈妈也是,所以孩子不能再这样下去,希望他可以更努力的学习,不用再吃苦。
■记者手记
何立国说,妻子在世时会给孩子做手擀面庆祝生日,但近四年来父子俩再也没有庆祝过生日。就连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也是从超市买两包速冻水饺了事。
在返程路上,和记者同去的出租车司机见到何立国家中情景后感概万分,他说,若是孩子生在稍微富裕的家庭该有多好,他担心当今“拼爹”的年代,“自古英才出寒家”变成了“寒家再难出英才”。
这也正是何立国所担心的,他想让儿子高中时到德州一中就读,受最好的教育,却又担心自己的经济能力和知识素养无法达到。若有爱心市民愿意资助这个家庭,帮助坚强少年完成大学梦,请与本报联系,让“自古英才出寒家”继续鼓舞“寒门子弟”奋勇向前。
记者电话:18653466939
记者微信:e rduoe rabc
晚报记者 张双双 摄影 王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