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香里的祖孙情

胡坷坷

又至重阳,对爷爷的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澎湃而来。每年登高、望远、祭祀怀念之际,爷爷的那套“豆腐经”总会在我的脑海中回响,为我答疑解惑。

我的爷爷,从事传统老豆腐制作大半辈子,至今乡里人提及他,仍对其手艺赞不绝口。

爷爷是位身材瘦削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每日凌晨,鸡尚未鸣啼,爷爷便已起身。当第一缕阳光还未洒遍大地,爷爷一天的忙碌便从制作美味豆腐的必备环节——泡豆子开始。

他先把浸泡了6个小时的黄豆从盆中捞出,历经磨浆、过滤等一系列工序后,将最为纯净的豆浆倒入大锅中加热煮沸,其间需不断搅拌,以防烧焦。待锅中浮起泡沫,他便往里加入石膏,继续搅拌。当锅中的豆浆开始有凝固迹象时,爷爷将豆腐脑置于模具中准备压制成平整的块状。

在我的记忆里,每次爷爷做豆腐,我都能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豆腐脑。爷爷在滑嫩的豆腐脑上撒上一小撮白糖,吹凉后,让我坐在旁边的小桌子上,还不忘叮嘱几句“小心烫”。我一边喝着豆腐脑,一边和爷爷等待豆腐块成型。

随着时间推移,白嫩嫩的豆腐便诞生了。爷爷搬开大石头,小心翼翼地揭开裹豆腐的布包,我迫不及待地围着爷爷转来转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见证奇迹的瞬间。看着豆腐上被白布和石头留下的压痕,以及那完美无缺的豆腐,我忍不住赞叹:“爷爷,你真厉害,豆腐可真方呀!”

爷爷做的豆腐,口感细腻、味道醇厚,深受村民喜爱。每天,他都会挑着扁担,担着豆腐,沿村叫卖,乐呵呵出门,笑嘻嘻归家。

然而,卖豆腐的路途并不轻松,夏日的酷暑、冬日的严寒,都无法阻挡爷爷的脚步。他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走过春夏与秋冬,看着满满一筐豆腐变成钱,再变成黄豆,爷爷成就感满满,因为这是他的劳动成果,也是他的生活支撑,即便他的腰已被几十斤重的豆腐和黄豆压得略显佝偻。

除了陪伴爷爷做豆腐,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爷爷给我讲的“豆腐经”。

他常说,做豆腐如同做人,从饱满的黄豆,到被打碎的豆浆,再到半凝固的豆腐脑,直至最后重塑为豆腐块,在每个阶段,它都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被不同的人喜爱。做人亦是如此,无论遭遇何种境遇,都要学会享受它、认同它、适应它,这样便能每天开心。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聆听着这位年近迟暮的老人兴致勃勃地讲述。

爷爷也常常践行他的“豆腐经”,将好的东西无私地赠予他人。比如,他总是把剩下的豆腐渣送给邻居们喂猪。

我说:“为什么我们自己不留着,这样奶奶就不用出去割草喂我们的小猪仔了。”

他却说:“这么多呢,反正我们自己也用不完,留着也是浪费,让邻居的小猪吃点有营养的,过年了大家就都可以卖上好价钱,改善生活了,你也可以拿压岁钱出去买好吃的了。”

爷爷的这套“豆腐经”,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幼小的我价值观的塑造:生活虽简朴,即便有困难,也要乐在其中,相互扶持。

如今,爷爷已离我而去,但每当我品尝到豆腐的美味时,我都会想起多年前的冬天,坐在一位老人怀里,闻着清醇的豆香,听着柴火噼里啪啦的声音,看着锅里咕噜噜、冒着热气的豆浆,再往炉子里扔一个红薯、扔一把花生的温馨时刻。

如今乡村的面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做豆腐的手艺人几乎都已消失,但那份对爷爷的深深思念以及爷爷的“豆腐经”,却永远铭刻在我心中,在这个重阳节里,再次给予我力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