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扒鸡的文化突围

传统方式炸制德州扒鸡

王云帆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云层,德州老城区的街巷深处已飘出阵阵香气。一家老字号作坊里,一口大锅正咕噜咕噜冒着热气。这锅老汤成就了“天下第一鸡”的美誉,在百年的熬煮中化作德州扒鸡的金黄油亮。德州,这座被香味唤醒的城市,以最质朴的烟火气迎接新的一天。

站在运河岸边,想象着昔日商贾云集、千帆竞渡的繁华景象。德州因运河而兴,明清时期漕运尤为兴盛,德州码头桅杆如林,南北货物在此中转,故有“九达天衢”之美誉。彼时的扒鸡铺子在运河码头支起灶台,运河畔拾木柴烧火、取运河水

焖鸡。饥肠辘辘的船夫轻轻一掰,鸡肉便脱了骨,齿间轻合,酥脆外皮炸裂,嫩肉入口即化,咸香在唇齿间层层洇开。南来北往的旅人揣着油纸包裹的扒鸡匆匆赶路,这份源自鲁北平原的卤香便随着运河一路蜿蜒——北上燕赵佐烈酒,南至姑苏染甜香。传说康熙皇帝南巡时经过德州,品尝扒鸡后龙颜大悦,赞誉其为“神州一奇”,自此德州扒鸡声名远扬。董子书院里的琅琅书声、苏禄王墓前的悠悠驼铃、运河北去的奔腾澎湃与商贩们“热扒鸡——”的吆喝交织激荡,在齐鲁大地上谱写出生生不息的文明交响。时代的脚步跨进20世纪,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在这条钢铁铸成的大动脉上,德州再次成为贯通南北的重要节点。老德州人记忆里的火车站月台,总是浮动着琥珀色的油光——绿皮火车尚未停稳,卤香已引得旅客纷纷探身窗外张望。一只只扒鸡被装进旅客的行囊,有的承载着对至亲深沉的挂念,有的化为一剂抚慰乡愁的良药。德州扒鸡不只是舌尖上的美食,它连通了江湖与庙堂,成为德州独特的文化标识与德州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德州扒鸡之所以味美鲜香,其根本来源于严格的制作工艺。优选农家散养的笨鸡,经宰、烫、净处理,将爪入鸡膛、翅入鸡喙进行造型,远望似鸭浮水、口衔羽翎。后将鸡皮裹蜜、油炸上色。待老汤沸腾后下入整鸡,辅之以陈皮、草果等十六味香辛料,先用旺火煮,再以微火焖,文武有序,慢扒八小时。一道道严谨考究的工序成就了德州扒鸡的熟烂脱骨、香而不腻。做扒鸡的老师傅守着祖辈的规矩:坚决不用添加剂,宁亏生意不亏味道。这份拙诚铸成了德州扒鸡的金字招牌——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并作为鲁菜经典多次登上国宴餐桌。扒鸡匠人像极了齐鲁大地上的麦子:根扎得实,守得住非遗技艺代代传承的根脉;穗沉得低,表达着骨子里的踏实本分、低调谦和。

坚守不等同于墨守成规。生长于运河畔的德州人深谙“流水不腐”的变革之道。走进位于天衢新区的德州扒鸡工业园,国内一流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正高速运转,书写着德州扒鸡的新篇章:产业链实现从养殖、生产到销售全覆盖,产品品类从单一的经典扒鸡拓展至涵盖鸡副产品、肉制品熟食等品类的多元化产品矩阵。当绿皮火车时代的油纸包装升级为气调保鲜的七日锁鲜盒,当线下“市民大厨房”连锁店与线上淘宝直播间同频共振,老字号在数字化浪潮中找到了守正创新的生存之道。老味新传,变的是方法,不变的是初心。这恰似齐鲁儿女的风骨,既能像泰山般沉稳踏实,又能如黄河、运河般滔滔不绝、奔流向前。

一只小小的扒鸡承载着德州高度的文化自信。2024年6月,德州的夏天被新青年音乐节点燃。演出期间,德州向乐迷们免费发放了一万余只锁鲜扒鸡。非遗老字号与音乐节碰撞出跨界的火花,乐迷们边啃鸡腿边感叹:“鲜扒鸡绝了!”“这音乐节真香!”在“幸福吃鸡小卖部”摊位前,一面写着“来德州,就来到老家了”的旗帜迎风飘扬,面向年轻群体推出的“鲁小吉”卡通形象与虎皮凤爪、蜜汁鸡腿等特色产品深受乐迷喜爱。这场好吃又好玩的音乐节,不仅彰显着德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更是一次关于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扒鸡的“破圈”只是德州文化“两创”的冰山一角。德州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故步自封与孤芳自赏,而是让传统文化再次流行、焕发新生。当扒鸡的香气飘进音乐节,黑陶博物馆里再现“土与火的艺术”之美,杂技剧《山水国潮》在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德州三绝”正书写着新的时代华章。德州将千年文脉淬炼成一把锋利的刀刃,蓄势待发、破局突围,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影旅融合成为新亮点,2025“跟着电影去旅游”全国启动仪式成功举办,乐陵影视城荣获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基地突出贡献奖,电影《唐探1900》、电视剧《国色芳华》在此完成拍摄。

在高铁德州东站,一列列复兴号载着一盒盒德州扒鸡疾驰而出,将这份百年醇香带向九州四海。面对人们挑剔的口味与审视的目光,德州扒鸡从不辩解,只以铿锵有力的行动作答:用走向世界的坚实脚步回应封闭保守的刻板印象,用先进的锁鲜技术证明守正创新并非虚言,用十六味香料的调和彰显和而不同的儒家智慧。

德州扒鸡是一部流动的城市文化志,是一个文化大市以食为媒的文化突围——这里的文化从未尘封于古籍,始终沸腾于千家万户的灶台之上。这缕香气在时代的洪流里乘长风破万里浪,绵延不绝,飘向远方。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