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衍会
周末回老家,途中看见一辆满载小树苗的农用车。我突然意识到: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又要到了。
小时候,我对植树节的印象,是家中顶棚糊着的旧报纸上那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醒目标题。那时的村庄,宛如绿色的海洋,村里村外,只要有空隙处,便会有绿树的身影。
上学后,植树节变得具体起来。每年三月,学校都要开展植树活动。校长先做动员讲话,随后各班同学便利用劳动课时间,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挖坑、栽树、浇水的工作中。栽下的树苗会被分包到个人管护,还会挂上写有“请爱护小树苗”并注明班级、姓名的小牌牌。记得有一年春天,班主任鼓励男生去野外寻找小树苗。我们带着镢头、铁锨来到河边的槐林里,挑选树型好的树苗,之后小心翼翼地挖出来,再栽到学校操场边。因为是亲力亲为,大家格外有成就感。
最令我难忘的,是一次特殊的植树经历。小学时,我性格内向,说话脸红,学习成绩也一般,在班里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二年级时,换了一位新班主任,姓王,长得又高又瘦,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特别有亲和力。我因害羞的性格,偶尔会受到他的批评,但大多时候得到的是鼓励。
那年植树节前,村里引进一批速生杨树苗,学校划出菜地旁边的一块荒地,指定由我们班栽种、管理。40多棵小树苗,树皮泛着青白的光泽,大小差不多。“每人认领一棵,毕业时比比谁的树长得粗。”随着王老师一声令下,大家一拥而上。等到我过去时,只剩下一棵又小又细的了,像极了当时腼腆怯懦的我。“你,到这边来。”我正不知所措时,王老师招呼我到菜地地头:“你这棵栽在这儿吧。”说完,他帮我挖了一个深坑,栽上小树苗。与不远处整齐的林带相比,这棵树孤零零地站在那儿,显得格格不入。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六年级。在我们的精心管理下,当年毫不起眼的小树苗,已长成碗口粗细。而我,在王老师的严格要求和不断鼓励下,性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但阳光开朗了许多,成绩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毕业前夕,王老师突然递给我一把卷尺:“走,跟我到杨树林去。”我满心狐疑地跟他来到林子旁。“你量一下这些树的直径有多少。”他笑眯眯地看着我说。我按他的吩咐量了五六棵树,直径大多10厘米左右。“你再量量这棵。”他指着地头我栽的那棵树。我过去一量,直径竟然15厘米,而且它的树冠更大,树皮也更粗糙。
王老师看着我惊讶的表情,笑着说:“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单独栽它了吧?只有经历过风雨的考验,它的根须才能扎得深。当年我就发现你是棵好苗子,只是性格太内向。现在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仍需努力啊!”
此后,每到植树节,我就会想起王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以及那棵自己亲手栽下的小树苗。它早已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陪伴着我一起成长,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去拥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