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铁营镇坚持引育并举、居商一体、统筹发展,推进高质量小城镇建设
“三把钥匙”解锁强镇密码
记者石少军 通讯员贾鹏苏安矗高文文
眼下,铁营镇正以蓬勃之势,书写着镇域经济振兴的精彩篇章,绘就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发展画卷。
700米长的酒吧步行街,已然成为铁营镇的网红打卡地。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璀璨的灯光与劲爆的音乐交织,引人驻足。此时,整条大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人们尽情地撸着烤串,畅饮着啤酒,哼唱着欢快的小曲儿,小镇的夜生活别有一番味道。大力发展夜经济,是铁营镇发展镇域经济的一个缩影。
铁营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三县两市”交界之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四大战略的叠加交汇之地。近年来,铁营镇紧紧抓住县域副中心、中心镇建设的契机,不断创新“以产业园区为支撑、以城镇建设为载体、以美丽乡村为底色”的发展路径,用好引育并举、居商一体、统筹发展“三把钥匙”,全力推进高质量小城镇建设。
引育并举聚产业 释放经济新活力
9月26日,记者在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看到,现代化的厂房与办公楼错落有致,内部道路宽敞平坦,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运输车辆在道路上穿梭。目之所及,皆是一派繁忙景象。
山东安舜制药有限公司作为示范园的明星企业,去年上缴税金超1亿元,吸引了众多外地人前来就业。滨州阳信的张洁洁便是其中之一,她毕业于菏泽学院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今年3月来到铁营镇工作,负责公司产品质量控制,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阳信与铁营相邻,选择来这里工作,一是离家近,开车20分钟就能到家;二是企业多,工资待遇好,住单位宿舍还不用花钱。”张洁洁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曾被称作“铁营洼”的铁营镇,过去是一片10余万亩的盐碱涝洼地。
“铁营洼,铁营洼,十年九载红荆花,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旱不涝收盐嘎巴。”这句童谣生动地描绘了这片土地曾经的贫瘠。
然而,换个思路便是出路。
2009年11月,借势国家“蓝黄”战略的实施,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在“铁营洼”上拔地而起。
近年来,铁营镇始终坚持“项目为王、服务至上”的理念,把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作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创设项目论证服务队,实现项目落地降本增效。服务队在接到项目信息后2小时内,从项目概况、行业分析、经济效益、安全环保以及与园区企业关联度等5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确保精准定位项目。截至目前,共完成项目论证106个。
抢抓项目,拼的就是服务。铁营镇创建了“帮办代办帮跑代跑”机制,助力项目快速落地。创新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选派20名包企干部担任企业“首席服务官”,全程跟踪项目建设进度,强化土地、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保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堵点卡点问题。
“我们享受到帮办员的上门服务,足不出户就办好了项目环评业务。”山东有研新材国晶辉有限公司条件保障部副部长代勇对铁营镇的营商环境赞不绝口。
引进来,更要留得住。铁营镇更加注重“打磨”软服务。铁营镇成为全市县镇同权改革的桥头堡,210项审批服务事项下放中心镇。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铁营分局设有2个办事窗口,承担以铁营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范围内的群众、企业审批服务事项受理、审批等职能。
铁营分局推出便民利企5个“一件事”服务,将5类企业和群众关注度高、办理量大的事项纳入“一件事”专窗,即出生一件事、身后一件事、退休养老一件事、企业开办一件事、项目立项一件事。群众只需一次性提交所需材料,通过网上信息共享、业务内部流转,就可完成所有事项。
他们以“一枚公章”管审批为着力点、“一窗通办”便民服务为切入点,推动政务服务不断提速增效。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重塑办事流程,把“一事多流程”整合为“一事一流程”,让企业、群众“跑一次腿,办整件事”。依托“一网通办”系统,推进“跨域通办”,将更多高频事项纳入跨域联动、联办覆盖范围,推动中心镇通办服务范围再扩大,铁营镇、云红街道、朱集镇、黄夹镇、丁坞镇、孔镇镇、大孙乡与宁津、庆云周边乡镇联动联办事项45项。
效果立竿见影,好项目纷至沓来。投资超30亿元打造“共享型高端医药超级工厂”,建成齐鲁制药小核酸、黄三角年产5万吨海水及苦咸水淡化反渗透膜阻垢剂项目等8个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常丰医药原料药生产基地等19个项目正在建设,3年内预计新增产值200亿元。
昔日的盐碱涝洼地如今已变成“聚宝盆”。该园区近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0%、30%以上,形成了鲜明的精细化工、医药化工产业特色。齐鲁制药、凯瑞英、有研新材料等一批行业“金字塔尖”项目,正引领着一个千亿级高端医药化工产业基地和乐陵南部产业新城加速崛起。
居商一体聚人气 擦亮幸福生活底色
“阳信和铁营一家亲,我的娘家人好多从阳信搬到了铁营。”56岁的郭秀成是滨州阳信人,年轻时嫁到铁营镇。她带来了扇贝笼子制作手艺,靠着这门手艺生活。阳信扇贝笼子全国闻名,销售遍及全国各地和海外市场。她与阳信的一家公司长期合作,不仅自己参与制作,还教会铁营当地人加工扇贝笼子,帮助200多名村民实现发家致富。
“亲戚们从阳信搬到铁营定居,主要是看中了铁营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潜力。这边配套齐全,出行坐公交都免费,看病就在家门口,商场超市应有尽有,生活上太方便了。”郭秀成对铁营的认同感与日俱增。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往往体现在经济活力与生活配套上。为此,铁营镇精准把握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不断完善新基建、营造新场景,推动城镇布局、功能品质提档升级。
在居住环境改善方面,建设总投资约60亿元的项目53个,建成兴隆花园二期、人民法庭、技校、医院等基础设施;新修道路12.5公里,“七纵六横”路网形成,S239省道高速路口至阳信路段提升、“四大门户”综合提升等项目顺利完工,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推动体育公园、兴隆大街立面改造、文化馆等新项目建设,城镇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在商业形态培育方面,铁营镇先后完成省道商铺改造提升、啤酒街等项目建设,加快商贸综合体、特色街等镇区“商圈”打造;引入饿了么、滴滴、青桔等商家,探索快递外卖、直播电商等就业新模式,基本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一条长700米集烧烤、啤酒、娱乐于一体的酒吧步行街区,开展首届乐陵(铁营)青岛啤酒节“消夏之夜”活动,每周客流量达到1万余人次。
铁营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梁丹丹站在酒吧步行街东侧,指着两排小屋说:“自从有了酒吧街,整个小镇都焕发了活力,入夏以来,每周三酒吧街都组织歌手大赛。”此外,不少外地人来酒吧街消费,包括在乐陵影视城拍戏的剧组人员1000多人,以及2000多名阳信人在铁营务工,不少人在铁营买了房、安了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统筹发展聚资源 擘画振兴新图景
铁营的泥鳅,在阳信、庆云等周边地区销售火爆。退役军人孙连军是铁营镇六星塬村党委书记,他以铁营镇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为契机,带领村民扩建泥鳅养殖池,有效利用80亩闲置坑地,解决了村里40余户低收入家庭成员就业问题,带动20余名退役军人就业增收,为邻县及周边村的10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孙连军牵头创办的乐陵市清洋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曾入选“2021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他也成为带动乡亲致富的“领头雁”。
乡村振兴与发展镇域经济相辅相成。铁营镇抢抓获批省级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县机遇,聚集各类资源要素,推动城乡、镇村一体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广泛开展“三资”清理专项行动,集中整理“闲散坑塘、闲置危房”等14种类型土地,通过发展“共富工坊”“庭院经济”等,盘活各类闲散闲置土地790余亩,辐射带动203亩水面开展特色水产养殖,让沉睡资源“活”起来,实现“寸土”生“寸金”。
作为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该镇以4560万元衔接资金为引领,撬动行业资金和社会资金共计5.1亿元,主要围绕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六大领域,因地制宜构建以西瓜、蜜梨、泥鳅等特色产业为主导,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共富工坊等项目齐发力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使得昔日废坑塘变身农民创富增收聚宝盆。
说到聚宝盆,不得不提位于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的南营村。铁营镇投入310万元衔接资金,在南营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展大棚西瓜种植,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为西瓜种植示范基地、推进区内西瓜种植村及村民提供栽培技术、育苗、销售等服务。南营村党支部书记铁爱东称:“现在一共有8个大棚,种了18亩地的西瓜,今年村集体预计增收20多万元。”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铁营镇大力实施“雁归工程”,开展能人返乡创业行动,吸引5名在外能人回乡创业,14名人才回乡担任村干部,10人担任主职干部,选聘了3名乡村振兴合伙人。探索打造“家门口”就业新模式,依托园区企业招引、城镇商圈打造、农村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对外来产业工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创业等人群产生虹吸效应。2023年新增就业人口715人,同比增长13.49%。
铁营镇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大跨越,2023年,镇区常住人口达1.5万余人,较2022年底增长42.8%;实现产值94亿元,税收2.2亿元,进出口总额4.2亿元,利用外资1948万美元,均实现了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