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饮食改变健康,甚至影响性格。我国国民健康素养不容乐观

    人这一生会吃多少食物?包括喝的水在内,按照80岁的寿命计算,人一生吃的食物量是60吨左右。数目相当可观,两吨的卡车要运30多车, 8万—9万顿饭。所以国外讲,任何一个人,都是自己吃的结果。而且研究发现,吃不仅影响健康整体,甚至会影响性格。一个素食主义者和一个偏肉食者相比性格上都会有差异。食物的作用是非常奇妙的。

    饮食可以改变人的健康走向。我见过很多的病人,中老年的,甚至年轻的小伙子也有很多,痛风。痛风在沿海地区比较常见,青壮年也容易发生,男性比女性偏高。痛风是怎么来的呢?身体里吃进去的食物含有嘌呤,嘌呤到体内以后代谢的底物叫尿酸,尿酸每天都会产生,少量的可以排泄出去,但是量一大就会在身体里面沉淀,沉淀在大的关节上,关节就会变形红肿热痛。痛风急性发作起来走路都困难,严重的还可以影响到肾脏,导致肾功能衰竭。痛风和食物有什么关系呢?嘌呤是通过食物吃进人体内的,什么食物里面含的嘌呤高呢?火锅。涮火锅虽然好吃,但最大的麻烦是容易超量,平时吃二两肉,一涮火锅能吃两斤,还吃个半饱。而且人们吃火锅喜欢加上海鲜和啤酒。啤酒本身就含有嘌呤,而且啤酒容易促进嘌呤的吸收,减少尿酸的排泄,是痛风的帮凶。除了火锅之外,大量的肥肉、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都是嘌呤的来源。所以我们要善待自己每一餐食物,注意饮食。

     现代人面临最大挑战:饮食合理吗? 75%的中国白领在调查中显示,因为各种情况下不会吃饭,不懂得怎样吃饭才够营养。国家发改委公共营养发展中心2011年做过调查,国民健康素养的调查问卷显示,只有5%-6%的人健康素养较高。

不要频繁地外出就餐,别吃过多的油和盐,更不能把补品和保健品当饭吃

    下面这些饮食问题实际是健康杀手。

    频繁地外出就餐。一个星期超过5次在外面吃饭被定义为频繁外出就餐。广义而言,外出就餐包括单位食堂,虽然现在单位食堂很多条件很好,但是不排除有些食堂还是存在一定的饮食隐患。比如最近比较流行的麻辣香锅,即便是好油放在麻辣香锅里的做法也会变成坏油,如果是坏油做麻辣香锅也会尝着很香。因为麻辣香锅的做法掩盖了油的味道。人们都知道我是研究营养的,有的时候一起去吃饭,别人会说: “于大夫,你先来尝,尝尝这油能不能吃?”我说抱歉,我根本吃不出这个油到底是好是坏。因为即便它是地沟油,经过一些所谓的改造,去掉杂质去掉沉淀物炒到菜里面也根本尝不出来。还有在北京冬天经常有烤红薯,好多人都爱吃。但是里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烤红薯的桶是很多单位废弃淘汰的汽油桶,会造成大量的包括铅在内的重金属污染,会在烤制过程中进入到地瓜里去。第二,有很多被查处的摊位用的是霉变的红薯,在烤制的情况下霉变的味道完全被掩盖。像这样的情形就提醒我们必须要小心。还有在学校附近通常会有很多烧烤摊,卖烤串炸串等,虽然烤、炸的烟里面就有致癌物,但是孩子们非常爱吃。年青时形成的饮食习惯是会跟你一辈子的。洋快餐店里头的老板告诉我说,据美国调查人的饮食习惯15-20年形成,一旦形成,你再想修正它很难。

    进食不规律。进食不规律是促发胃癌的重要因素。胃癌是现在中国和肺癌一样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如果说肺癌的发生跟污染有关系的话,胃癌的发生和进食有着密切关系。最大的问题是进食越来越不规律,从早上工作忙到下午三点钟才想没吃午饭,一日三餐不规律,吃饭速度变快,时间久了,胃就会出现问题了。

    盐和油量严重超标。当你外出吃饭的时候,盐和油量超标就无法避免。有人说我吃素菜,但是饭店素菜的油也比在家吃饭的油量要大很多。做菜起锅的时候要浇一勺明油,这是规矩,炒菜时的油温也很高,油被火烧着了,菜再往里头放,这是非常糟糕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炒出来的菜比较香,这些都是餐厅酒店的做法。一个北京的高级厨师长告诉我,他要在菜里面放大量的盐,这样菜的鲜味才会出来。然后为了避免菜太咸,他又会用大量的油和糖来抑制盐多的咸味。

    食品污染,我们不能夸大食品污染,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食品污染是很多地方存在的。并且不要盲目迷信补品和保健品。我并不反对吃补品和保健品,但是不能连正餐都不吃了,去吃保健品。这是现在很多人的心态,不吃肉不吃鱼而去买高级的蛋白粉。蛋白质并不是越多越好,一天吃一个鸡蛋合理正常,一天吃十个鸡蛋蛋白质就超标了。有人认为蛋白质越多越好,蛋白质多了可以增强抵抗力。这句话是绝对的错误。蛋白质吃多了有什么麻烦呢?人体内不能储存蛋白,比如说人体一天需要60克蛋白,如果吃了200克,多出140克就要浪费掉。蛋白质代谢的底物是含氮的废物。含氮的废物由肾脏来代谢,肾脏因此会负担加重,超大量的蛋白质是具有肾脏毒性的。沿海地区的人吃海鲜太多,群体蛋白质量超标国家标准的3.5倍以上,造成肾脏负荷偏重。不能把补品当主流。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