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潇本报通讯员盖文征张小璐
近日,天衢新区长河街道郭家庵便民市场内,一家正在装修的餐饮店迎来区综合行政执法部的“事前指导”小组。“餐饮场所地面要干燥,要有排水条件和设置电力供应区域,以及食品贮存、更衣、清洁工具存放场所。”工作人员一边对照清单讲解规范,一边根据店面结构和布置提出具体建议。
从过去“发现问题进行处罚”到如今“服务赶在监管前”,一场监管方式的变化正在发生。天衢新区综合执法部宋官屯市场监管所所长王洪涛告诉记者,转变始于去年推出的《市场监管标准化执法工作规范》和《轻微违法行为免罚轻罚规定》。
新政策文件对行政检查、行政处罚、合规指导等领域作出明确规定,执法部门针对企业开办、生产等关键环节开展事前指导。王洪涛说,以餐饮店装修为例,提前告知功能分区标准和消防要求,能帮助企业避免后期拆改损失。一家200平方米的餐饮店,仅此一项就能节省数万元。
今年以来,天衢新区开展事前指导320次,企业因不规范经营导致的违规率同比下降36%。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天衢新区编制了《企业合规指导手册》,并建立品牌培育梯队。目前,全区已培育省高端品牌企业13家、“好品山东”品牌4家,数量居全市首位。
“提前介入”不仅降低了企业合规成本,也提升了监管效能。天衢新区综合执法部部长马金东列出两组数据:一方面,企业因事前指导平均缩短筹建周期15%,合规成本降低约30%;另一方面,执法部门通过标准化清单和联合检查,执法频次减少30%,问题发现率提高22%。在马金东看来,监管方式转变的本质是政府职能的深化,“优化营商环境不是口号,而是要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真正站在企业角度解决问题。”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