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建成总长3.5公里、面积2300亩的绿地公园——
把民意“融”进美景里
长河公园与体育公园组成了一条城市“绿色长廊”。记者 刘振兴 摄
□见习记者 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 郭培震 王金超
编者按
为全面总结“十四五”以来德州市重点项目建设成效,充分展示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成果,从今日起,本报推出“时代印·筑新篇——德州市‘十四五’重点项目建设巡礼”专栏,记者深入现场,以小切口报道方式,深度挖掘项目建设一线的鲜活事迹、感人故事,全方位、多视角展现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带来的巨大变化。敬请关注。
在德州市主城区,有一条由公园组成的东西向“绿色长廊”,从康博大道至岔河西大道徐徐舒展,长度有3.5公里,面积2300亩。2022年11月至今年6月,随着长河公园西部扩建、体育公园北部场馆区相继投入使用,体育公园、长河公园和锦绣川风景区衔接为一体。
在这里,环卫工人、外卖员、家政工作者等群体会在午后休息;带孩子的老人坐在公园长椅上,看着孩子蹒跚学步;夕阳下,忙碌一天的上班族换上便装,在塑胶步道上休闲、锻炼。
“十四五”开局之年,德州创新实行重点项目挂图作战机制,长河公园扩建和体育公园建设这两个重要的民生项目成为“开局之战”。公园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充分征集民意,保障建设规格,同时借助机制优势,疏解建设难题,加快项目进度。
特色体育名城重点项目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刘文峰说,市委、市政府在最好的位置建公园,除提升城市品质和中心城区首位度外,最终目的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所以,这两个公园是建在了百姓心坎上。”
王中强是滨州人,2022年6月来德州参加面试,住在鑫源大厦。当时,他站在楼上向南望去,体育公园和长河公园西侧还是灰突突一片。几个月后他入职德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并参与了长河公园西部扩建项目建设,亲眼见证了这片区域由“灰”变“绿”。“项目建设速度很快,都比预计工期有所提前。”王中强说。
体育公园占地面积约521亩,分为南侧体育场和北侧场馆区,是一座集全民健身、休闲娱乐、竞技赛事、商贸展览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体育中心。南侧体育场于2023年4月对外开放,累计接待群众超200万人次,成为德州市民休闲健身的主要场所。今年6月,北侧场馆区也投入使用,游泳馆、冰雪馆等五大室内场馆受到市民欢迎。
德州城投集团体育公司副总经理张书超介绍,游泳馆夏季高峰期日接待人次最高达1500人,即使当下淡季日均接待量也达400人次;冰雪馆除滑冰爱好者以外,省内多个专业滑冰队也将其作为训练场地。72岁的退休教师王化香一家5口都是游泳馆常客,她和老伴每天上午来游半小时,儿子儿媳下午下班后过来,小孙女则是周末来。“我们老年人都来得早,没开馆就到了,工作人员怕我们冷,每次都让我们先进去。游泳过程中服务也很到位,我们很满意。”王化香对馆内设施和服务赞不绝口。
华宇工学院外聘教授高晶夫妇从沈阳来德州两年,坚持游泳十余年。“德州的公园多、绿化好,公交免费,人也厚道,尤其德州市体育公园更是功能完善。”高晶说,能体会到市委、市政府为民办事的决心,也感受到这座城市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长河公园东部一期和二期建成于2006年,矗立于公园广场上的“马踏飞燕”早已是德州的标志性雕塑。西部扩建区域为三期项目,位于曾经的“城中村”杏园村原址,去年12月完工并开放,一亮相便惊艳了市民:东方红路和三八路之间架起壮观的白色景观栈桥,连通两条重要主干道;可露营的大片绿地,三季有花的阡陌花田,充满活力的粉黛乱子草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网红打卡景点。
每天清晨,摄影师纪向青都会到长河公园散步,随手拍下这里的一年四季,有雏菊、落叶,也有白鹭、苇莺。近6年的麦收时节,她都会连续半个月蹲守在水岸边一棵高大柳树下,每日持续五六个小时,拍摄在树洞里筑巢喂雏的戴胜鸟。“这里由村子变成公园,景色越来越美。在此期间,这棵树一直保留着,戴胜鸟的家也一直都在。”她说,这棵柳树长在当年杏园村的池塘边,周围还有一些榆树、果树和成片芦苇丛。原来,为留住“乡愁”和记忆,项目在设计和施工时尽量保留原有村庄痕迹,300多棵树木及村碑成为园中景观。
“长河公园扩建项目动工前,指挥部收到市民反映,芦苇丛有不少鸟类筑巢,其中不乏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于是我们保留了该处栖息地,目前吸引多种野生动物在此‘安家’。”市住建局城乡建设融合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军说,问需于民、绿色生态两大理念贯穿项目始终,丰富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人工景点中增添了不少自然之美。
11月22日,正是“小雪”节气,一大早,纪向青如常来到长河公园,在冬季清冽干净的水面上,一只苇莺展翅飞翔,她拍下照片发给记者,并附文道:“我觉得,德州这座城市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