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全力推进“三医联动+中医药”集成改革

我市全力推进“三医联动+中医药”集成改革——

诊疗服务零距离 百姓健康有保障

外引内联让优质医疗资源来到家门口。图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专家来我市义诊。 记者 陈锟 摄

□本报记者 邢仁宇 陈锟 本报通讯员 李禄超 赵建美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户、与京津沪鲁110余家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新增床位1万余张……在“三医联动+中医药”集成改革引导下,我市建成覆盖全人群、全周期、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2022年以来,改革项目获得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相关经验先后被国家卫健委、省政府办公厅、省卫健委推广,德州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获评山东省改革品牌。

分级诊疗成果惠及全人群

7月25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李智明为53岁的郑姓患者完成了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微创手术,时间仅用了1小时。“完全没感觉,睡了一觉病就治好了。”术后第二天下床行走的郑姓患者表示,腰背部未产生不良反应。李智明介绍,与齐鲁医院共建以来,科室开展新技术12项,填补了德州在脊柱微创、矫形、人工间盘置换等多个领域的技术空白。去年12月,该科室获评山东省特色精品专科。

医疗服务能力是衡量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德州全面提升市、县、乡、村整体医疗服务能力,通过专科带教、远程会诊、专家下沉等举措,建立起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大病重病在市里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县里解决、头疼脑热等小病在乡村解决。

2022年,德州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全面托管办医新模式,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共建德州医院,推动德州医院与齐鲁医院在医疗技术、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科学教研、综合管理上实现“五个同质化”。同年,德州医院年度绩效考核进步222位,跃居全国第324位。此外,德州市各级医疗单位积极外引内联,对接上级医院,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定期来德州带教、坐诊。截至目前,已与京津沪鲁110余家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成专科联盟、医联体49个,成立分中心5家,设立专家工作室、博士工作站18个。

两年来,我市累计投资1344万元完成336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探索推广以县级医院为牵头单位、各乡镇卫生院为成员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制度。为解决分级诊疗医保报销问题,市医保局将紧密型医共体纳入DIP整体付费,双向转诊病患连续计算起付线,医保报销少跑腿。

基层医疗水平提高,人才是关键。德州市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实行“直评直聘”,不受岗位总量、结构比例限制,并建立激励机制,城市医师下基层与职称晋升、岗位聘用、提拔任用等挂钩,推动人才资源下沉。建成以德州医院为中心,覆盖各县级综合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会诊中心和区域影像中心系统,形成“乡镇拍片、县级审片、市级复核”三级影像分级诊疗新模式,让城乡居民共享“家门口检查、大医院诊断”同质化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影像三级会诊9万余例,为患者节省费用240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德州市基层诊疗量占比71.06%,居全省首位。

优服务,就医更舒心。缴费与报销程序烦琐,是百姓广泛反映的看病“痛点”。市大数据局、市医保局、市卫健委联合打造“先看病、后付费”信用就医应用场景,通过简化就诊流程和支付环节,实现患者、医院、社会多方共赢。目前,该服务已累计签约11.3万人、授信金额8000余万元。

医养结合守护生命全周期

8月3日,在齐河县安头乡康养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治疗下,61岁刘姓老人独立完成了坐起和翻身。刘姓老人是安头乡刘言村村民,老伴去世,膝下无子女。今年5月,他因脑梗塞后遗症导致全身瘫痪,最后由安头乡康养服务中心收治。安头乡康养服务中心是中心镇医养结合体,设有卫生院和养老院,行动不便的老人在这里能够得到诊疗、养病全程服务。“养老院解决老人日常生活所需,卫生院提供床边医疗服务,实现了边医边养、综合治疗。”安头乡卫生院院长史京虎介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成了热门话题。我市立足实际,将医疗和养老资源整合优化,在全省首创乡镇卫生院、养老院“两院一体”服务新模式,加速实现医疗、养老资源互补、功能互融。目前,我市成功创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县11个、全省医养结合示范乡镇106个,齐河县入选首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2024年全省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县。

加强资金支持。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共同修订《德州市养老条例》,每年将55%以上的福彩公益金用于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同时把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和建设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全面落实资金、土地、税费、融资、水电气暖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将医疗床位转型为护理型养老床位的乡镇卫生院,可与养老机构享受同等建设和运营财政补助。

下放准入门槛,推进医养结合机构“放管服”改革。各级民政部门不再实施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只需依法在登记机关变更服务范围、经营范围或主要职责,便可设立养老机构,无需另行设立新的法人。

同时,市医保局不断推进、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长护险定点医护机构范围放宽至基层医疗机构。2024年,长护险试点县扩大到9个,人口覆盖率达77.1%。截至7月底,全市职工长期护理保险累计待遇享受人员达16832人。

传承+创新中医药发展全方位

青年名中医刘希良是我市大力推动中医药特色疗法传承的践行者。“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通过拜名师、学经典,我的诊疗技术不断提升,为越来越多的病患解决了病痛。”7月31日,正在用小针刀为病患治疗腱鞘炎的刘希良说。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完善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培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积极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群众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满意度。

2022年以来,市编办共为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达用编进人计划2676名。通过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临床医师“西学中”培训、名中医药专家评审,我市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目前拥有国家、省、市级中医药名医专家234名。同时,作为山东省中医药特色疗法基层培训推广试点,德州市建起市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1个、县级中心11个,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百余期,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万余人次,中医药特色优势凸显。

市政府先后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市中医院正式挂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就业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基地”“鍉圆针系统痧疗传承中心”,累计完成1500余人次的进修培训。组织举办山东中医药大学与德州市人才推介恳谈会,市中医院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研教学、项目实施、技术提升、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全市10所中医院加入山东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培养试点,5所中医院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签订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13个科室建立专科联盟。

通过深入开展医联体合作、中医师承教育等行动,德州市实现了“县县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镇镇有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村村有中医药服务”。所有公立中医院全部达到二级以上、92.3%达到“二甲”以上,所有县级中医院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82%达到推荐标准,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国医堂,打造精品国医堂29家、中医阁543家,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显著提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