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有研艾斯12英寸大硅片生产线通线。记者刘振兴摄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贾伟 特约记者 朱代军 胥爱珍
编者按4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推出封面报道《向“新”而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刊发了深度报道《山东德州:“质”变“新”生》,全面展示我市依托前沿科技、发展数字经济、引进高端人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本报今日全文转发,敬请关注。
山东省德州市天衢新区,山东有研艾斯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无尘车间内,经过单晶拉制、滚磨截断等数十道工序,一片片12英寸大硅片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代表,有研艾斯公司是德州市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明星企业,也是山东省内唯一能够生产12英寸大硅片的企业。
在德州,先进制造业一直被视作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德州市委、市政府将2023年确定为“高质量发展重点突破年”。今年的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聚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挺起“产业脊梁”。
眼下,德州正在寻“新”求“质”的道路上努力奋进。
拥抱前沿科技
在全国体育器材领域,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位列行业前茅。位于德州乐陵市的泰山体育,起步于一个手工缝制体育垫子的家庭作坊。
40多年坚守创新,泰山体育研发出了重量只有6.8千克、最高售价达60万元的碳纤维自行车。产品于2016年登上里约奥运会赛场,打破了欧美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百年垄断。
负离子人造草坪、智能冰雪装备、智慧健身装备……从一个家庭作坊到制定国际标准的世界知名品牌,泰山体育靠着“科技”二字,实现了华丽转身。
当下的德州,正积极拥抱前沿科技,把传统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当作重中之重,持续瞄准高端化、绿色化,发力布局智能化产业,打造智慧工厂,推动产业从“制造”迈向“智造”。
德州撬动技改这个支点,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全市上下轰轰烈烈推出“千项技改、千企提升”行动——每年滚动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00个、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个,为企业、产业发展赋能。
在德州,技改是名副其实的“一号工程”,市委书记、市长及各县市区委书记分别牵头帮包一个技改项目。同时,市级层面梳理20个重点项目,各县市区分别梳理5个重点项目,靠上抓、盯着干,确保项目快干快建。
“智能化激活了企业的创新基因,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泰山体育董事长卞青峰深有感触。
逐鹿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德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德州提出,提速数字产业化,提效产业数字化,提质新基建,提高产业集聚度。
位于德州市陵城区的鲁北大数据中心项目,是“十四五”时期山东省重点规划布局的3个省级区域中心之一,项目总投资70亿元,按照规划,项目将新增算力600Pflops(注:每秒浮点运算60亿亿次)。
这一项目前景令人期待:将构建形成“鲁东烟台、鲁南枣庄、鲁北德州”的工业数据中心大格局,辐射省会经济圈七地市,南联粤港澳、对接长三角,北融京津冀,服务东三省,通达黄河源,可吸引300余家数字企业入驻,一个百亿级大数据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也在深度融合。位于德州市齐河县的山东高速满易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首批“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物流平台,能够提供货源发布、运力管理、运输过程可视化、在途跟踪及异常处理、线上支付结算等智能化服务。目前,平台共吸引140万名司机注册,整合货车136万辆。
数字经济在齐河县已全面开花。2023年,齐河投资30亿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云商·数字经济产业园,集聚浪潮集团、海尔海纳云、京东商贸等18家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搭建起涵盖网络货运、电子商务、数据应用、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云商生态体系。
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23年,齐河县的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实现营收过百亿元、税收过10亿元。德州市数字经济的家底也更加坚实:数字化工厂、数字物流园区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涌现,德州连续3年跻身中国数字城市百强榜。
牵手高端人才
人才是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德州,事关高端人才引进的“破格权”改革颇受关注。
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德州分公司行政总监宁树林,就是“破格权”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早在2019年5月,轻量化院德州分公司就与德州市德城区成功“牵手”。但受限于分公司并非独立法人资格企业,按照此前规定,与宁树林同批来到德州的20余名高端人才,无法享受到当地的各类人才政策补贴。
针对这一痛点,2022年11月,《德州市人才政策“破格权”实施细则》正式出炉。细则规定,对重点科研类平台和近3年从市外招引的重大“双招双引”项目,可不受平台性质限制,参照本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标准,同等享受市级和所在县(市、区)人才政策。
“团队成员享受到当地很多人才政策,这不是简单的收入或者待遇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感受到了德州惜才、爱才、护才的真心实意。”宁树林说。
近年来,借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德州市人才政策持续升级,人才政策的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人才制度的精准性、灵活度明显提升。
2015年,德州围绕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出了《德州市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人才支撑计划》,这就是人才政策“黄金30条”;2020年,《关于实施“人才兴德”行动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出台,人才政策“黄金30条”有了升级版;2022年5月,“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17条”“大学生兴德34条”等人才新政4.0版相继推出。
从2015年出台人才政策“黄金30条”,到2022年出台人才政策4.0版,德州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从每年1亿元提升至2亿元。高端人才纷至沓来,让德州的产业升级有了质的飞跃。
中国第一条介孔微纳新材料示范产业线,就诞生在德州市陵城区。山东固立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立建介绍,这条生产线由企业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合作引进,专业从事介孔微纳新材料的研发、制造、创新与应用服务。目前,固立特新材料已与多家化妆品生产企业达成合作。
像赵东元院士一样,近10年来,超过1200名来自京津等地的专家,以假日专家、科技副总、离岗创业等方式到德州创新创业。大批科技创新成果竞相落地、开花结果,为德州持续寻“新”求“质”积蓄力量。
编辑:赵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