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浮萍和“红心一号”吸泥船

1970年,“红心一号”造船组全体人员在船上合影

□李恒昌

在黄河大堤齐河南坦段,有一个宽大漂亮的“红心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造型奇特的雕塑——“黄河之星”,非常引人注目,它是2008年齐河县黄河河务局为纪念“红心一号”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30周年,专门在“红心一号”吸泥船诞生地修建的。雕塑基座为立方体,基座之上为不锈钢材质主体,主体自下至上依次为船的造型、龙的造型、吸泥管道和科技之星四部分。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基地。

“红心一号”吸泥船,诞生于1970年7月,同年9月在南坦险工处下水试运行,大获成功,成为黄河上第一条简易自航式吸泥船,开创了运用大型机械放淤固堤的新纪元。这样一条船,不是来自造船厂的科学研究,而是来自一帮土专家。它的主创人叫田浮萍。田浮萍,原本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工务处处长,一名中层领导干部。1969年,年近50岁的他调到黄河齐河修防段工作。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他就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为了解决河道淤积问题,他决定土法上马。1970年2月,田浮萍带领职工成立了一个造船组,要造一条专门在黄河上吸泥的大船。在当时,这无异于异想天开,甚至有人当面劝其放弃。田浮萍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他对自己说:“我就不相信,造不出一条吸泥船。”当时条件非常简陋,没有圆钢加工设备,他们就在平地上挖炉子,抡起大锤就成了“打铁的”,对圆钢烧了砸,砸了烧,“乒乒乓乓”敲个没完。刚学习电焊的职工李少敏,一开始不是把钢板烧成窟窿,就是焊不透,有一次衣服被焊花烧成了“马蜂窝”,田浮萍就手把手地教他。田浮萍同职工们一道,在一个篷布搭起的帐篷里,凭着仅有的一部电焊机、几把焊枪、两个氧气瓶和几把大锤,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造出了第一条吸泥船。大家认为,第一条吸泥船的顺利下水,是整个造船组向党献出的一颗红心,因此命名为“红心一号”。

“红心一号”吸泥船的诞生,引发了黄河上放淤固堤的革命。这一方法,后来被黄河河务系统广泛推广应用,并被原国家计委纳入全国推广计划。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对这一创举批示点赞:“很好,继续总结提高。”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红心一号”吸泥船因为“做出重大贡献”获得表彰。受此鼓舞,田浮萍他们继续改进提高吸泥船,造了一条又一条,一条比一条更先进、更完善。

2019年,那条战功卓著的“红心一号”吸泥船,被“黄河人”陈放在齐河黄河展览馆里,成为田浮萍那个时代的不朽记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