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智
陵城区糜镇李家楼村《李氏族谱》始修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后历7次续修,族谱中特别标注了清代家族六至十五世先人中共计产生的7位乡饮宾的名字:六世祖李之芬,字馨之,乡饮正宾。十二世李作宾,字枫墀,县学廪膳生,咸丰壬子科恩贡,恩赐乡饮大宾并例授六品顶戴。十二世李且吉,字祥符;十三世李正,字起元;十三世李人龙,字云从;十四世李树基,字子固;十五世李景芳,字梅圃,五人皆为乡饮耆宾。
我国自周朝开始每年遴选乡饮宾并举办乡饮酒礼,历代相沿,直至清朝后期。所谓乡饮宾,亦称乡饮耆宾,是由乡里举荐、皇帝恩准的德高望重、齿德俱优的贤能之人。诗经《仪礼·乡饮礼》中解释为“贤者为宾”,乡饮宾实为旧时耆老乡绅之殊荣。明清两朝遴选乡饮宾,程序严格规范,一般是先由当地士绅推荐,州县学官考察,然后出具“宾约”(被举荐者籍贯、年庚、出身、事迹等),报知县(或知州、知府)复核,复核通过后逐级上报,由潘台转呈巡抚,由抚院咨送礼部,由礼部呈皇帝亲批。
清朝地方的乡饮宾一般设正宾一人、介宾一人、耆宾数人。乡饮酒礼每年正月十五与十月初一各举行一次,地点设在县(州、府)学明堂,由各府、州、县的正职主持。正宾、介宾、耆宾、主持人等座次分明,酒筵丰盛,礼乐有序,仪式相当尊贵隆重。被皇帝批准并参加乡饮酒礼的乡饮宾,一般都是乡里年高德劭之人。被特批为乡饮大宾或正宾者,朝廷还会赏给顶戴品级,乡饮酒礼结束之后,地方政府官员还要上门赠送匾额以彰其德。这相当于在乡间为民众树起一个贤德良智、忠孝仁义、遵礼守法的道德标杆,其社会教化作用显明。地方乡绅把获得乡饮宾之名并参加乡饮酒礼,特别是被赠予牌匾,作为家族的一种莫大荣耀。
李之芬是李家楼村李氏家族首位乡饮宾,他是现在村中李姓村民之六世祖,其生活年代大约在1600年至1700年之间。族谱中记其原名李如兰,字馨之,号嗣菴,国子监省祭。其兄弟四人皆为邑庠生,家庭在当地算得上是书香门第。如兰排行为四,他曾与其三兄如桂一起在明朝末期以生员身份入京城国子监上学以考取功名,因父母去世回乡省祭。时值明末,社会动乱,无缘继续考取功名,后在家主持家中事宜。主持家政几十年,李之芬兴办学校,教育子孙习文练武、潜心向学。他生有5子,其长子应斗、次子应壁,侄子应星、应升,孙辈中文达、宏任、尔泰共7人在明末清初先后考中邑庠生,其中二侄子李应升在明崇祯十二年还考取己卯科武举人。因其治家有方、处世有道,所以李之芬在为家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同时,在乡里也赢得良好声誉。
糜镇李家楼村明清两代属济南府德平县,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马汝骕调任德平县知县。到任后,循旧例遴选乡饮宾并筹办乡饮酒礼事宜。时李之芬已是耄耋之年,子孙满堂、享誉乡里。士绅荐举李之芬,称其教子有道、身家清白、宽厚仁慈、德高望重,祖孙三代勤奋攻读,书香门第,子孙中有7人考中秀才。知县马汝骕经认真考察审核,称赞李之芬无愧于嘉宾,实有光于盛典。经层层审核上报,皇帝核准李之芬为乡饮正宾,成为当年德平县乡饮酒礼宴席之中最为尊贵之人。乡饮酒礼结束后,马汝骕循旧例亲书“望隆乡里”牌匾,登门赠予李之芬,并按当时相关规定请画师为李之芬画像一幅。此事被后世载入《德平县志·人物志》,成为《德平县志》中唯一记载关于乡饮酒礼盛典之事的一段文字。
李之芬是家族承前启后、立业开基之功勋。他之后到清末的200余年间,后世子孙以其为楷模,勤耕苦读,习文练武,诗书传家,先后有24人考取邑庠生(其中武庠生2人)、业儒(教师)7人。其中十二世李且格,字作宾,县学廪膳生,因学识渊博、品德端方、德高望重,1852年被选拔为咸丰壬子科恩贡,经举荐和层层报批,被皇帝恩赐为乡饮大宾,按当时规定,同时被例授六品顶戴,参加了济南府当年的乡饮酒礼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