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喜清贫韩伯余

精通书法、琴筝和医术,却不喜名利——

甘喜清贫韩伯余

治鲁诗经韦君章句,论语、汉书、左氏、国语,广学甄彻靡不贯综。久游大学藐然高厉。武荣碑  ——韩伯余节临汉隶石刻《武荣碑》

□韩福广 崔建民

民国年间,夏津县出了一位“奇人”,他书法、医术、琴筝无不精通,技艺超群,名噪一时,其书法更胜一筹,深受社会各界人士青睐与推崇。他就是出身官宦之家,少有才名的韩基庆。

韩基庆,字伯余,夏津县北关人,生于光绪六年(1880),卒于1945年。酷爱书法专攻汉隶,好音律擅抓筝弹琴兼擅针灸。时人称伯余先生(见《夏津文史资料第十四辑・人物传》)。

伯余幼年丧母,稍长,便跟祖父韩文彬(系清同治年间工部郎中,后任贵州铜仁知府)随任。伯余天赋异禀,深得祖父喜爱,“延师课读并授书法,每暇晷则亲授针砭之术。”伯余年少贪玩,总觉得站立练字太过劳累,常借祖父外出之际偷懒。

据传,韩文彬在京城任工部郎中期间,有一天,伯余闲逛至一字画店前,见门庭若市,求字者络绎不绝。伯余甚是好奇,遂到店中观瞻书作。只见一长者立案提笔,饱墨凝神,运笔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字体遒劲有力,入纸三分。伯余叹为观止,自愧不如,即备厚礼登门拜访。老先生看过他的书作后评点说:“字体绵软无力,墨不入纸。”伯余问:“练习已久,何故如此?”“你的字是趴着写的(用胳膊肘撑于案上)。”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伯余羞愧难当,更敬佩老先生别具慧眼,遂拜老先生为师,严格按照要求,每天坚持双足站立,执笔中空,悬笔习字。一年练横,两年练竖,三年练点。接着练习部首,并自我前后对照查找不足。业精于勤,随着时间的推移,伯余书法功力日益精进。老师观之赞曰:“孺子可教,努力不懈,日后书法成就必在老夫之上。”

自此,伯余更是不敢懈怠,凡《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刻帖,以及《西峡颂》《石门颂》崖刻等隶书法帖无不刻苦临习,并兼习他体,功力越发深厚,“其书结构间架谨严,蚕头、雁尾,转折、回环极有法度。”渐成自家风格。其“风格遒逦而秀雅,有雕凿镌镵之感。”“望之如凹纸中,即所谓‘力透纸背’,力度之大,功夫之深自不待言。”富贵人家常以得到伯余的书法并悬挂厅堂为荣。

“伯余善针砭之术,施医时,仅持一针而按经络穴道施治。”但凡求诊者每每手到病除无不应验。

城西张官屯有一张老先生,卧床一年多,家人到处求医问药,收效甚微。后托人来请伯余。伯余“望闻问切”四诊后打开包袱,说:“我走时一定要起来送我哦。”说罢,只见他取出银针,左手按穴,右手行针,按照先深层再浅层后中层的顺序,再配以“行、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得气,一捻一放,银针剧烈颤动起来。这种针法异于常规针法,形如赤凤展翅飞旋,故名“凤凰单展翅”。银针颤抖以便更好激活患者经络,通关过节直抵病灶,从而达到祛除疾病之目的。针过之后不大一会儿,伯余冲病人抬抬手说:“起来吧。”病人将信将疑,抻抻胳膊腿儿,没想到果真能动弹,且愈加伸展自如,不由喜上眉梢。忙喊家人搀扶,慢慢地下了床,站定稳了一会神,感觉腿上有了劲,就缓缓地迈开了脚步。一家人瞧瞧病人又瞅瞅伯余,直呼神奇。

伯余深谙中医之道,“望其五色以辨其疾;闻其五音以别其病。”伯余与大霍庄霍老先生是世交,有一天,霍老先生携子前来拜访。临走时,伯余把其子拉住悄悄地说:“回去好好照顾老人。老爷子还有13天的阳寿,提前做好后事安排吧。”其子愕然:“这不是好好的吗?”伯余说:“老人家说话没有底气了,大限将至。”其子哭请伯余救治,伯余叹道:“生死皆天数,顺其自然吧。”13天后老人果然过世。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伯余能治则必施援手竭力挽救,对不治之症晓明道理,不让病者家庭多花冤枉钱。乡人无不佩服其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很多人都慕名前来拜师学医,十里庙人栗先生曾得到伯余真传,其后代亦皆行医济世。

伯余“书、医之余,以抓古筝、弹古琴自娱。其艺亦是京师所学,指法之精奇,弹奏之玄妙,令器乐业内人士亦无不为之倾倒,叹服。”

伯余曾在京城重金购得一把古琴,视如珍宝,一直不离左右。但不常奏,唯性情所至,心血来潮弹之,或于茶酒、书作间,性起时便席地而坐,弹琴自娱。伯余也善抓古筝,时而高山流水,时而鸟语泉声,把自己带入空我的境地,连路人也禁不住停下脚步,小贩们亦停止吆喝。没想到偏僻小县竟然还有如此大雅之音。

伯余后因家道中落,回归故里,继续习书,并以为人佣笔、卖字糊口。即便处境十分窘迫,伯余却并不看重金钱,每日所书、所诊仅收银元一枚,可供茶、饭之资即满足。

伯余在城西张官屯治好张老先生,已时值中午,病家非常感激,问伯余吃什么?伯余打了个手势,伸出一个手指然后又伸出两个手指。病家不解,伯余说:“一个馒头两个鸡蛋的蛋羹足矣。”饭后病家问他要多少诊费,伯余伸出一个手指头,病家问:“一百?”伯余摇摇头,“一千?”伯余又摇摇头说:“有一元钱否,若有,就付我一元,明日相见不予理睬,我也不怪!”病家大为感动,执意多付,伯余坚辞不受。

伯余洁身自好,不喜欢趋炎附势,追逐名利,“世人多称其‘固拗’”。伯余平生不事田产、生意之业,晚年清寒贫苦。其去世后,他的书法作品大多散佚,其中4幅原件被影印收入县志和文史资料。“人得其字视为异珍,宝藏于箧,逢年节庆典或悬挂欣赏,出售交流绝少。”从中也可看出人们对他的敬仰喜爱之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