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印刷宣传材料,建立地下枪械厂,成立抗日武装——
红色柴林庄 军民逞英豪
1942年,在柴林庄村重新组建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武工队
石长才
石长海
石长道
耿淑婵
□本报记者 李玉友 本报通讯员 马新磊 李雪梅 石金超
柴林庄村位于庆云县城东北20公里处,严务乡南部。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庄,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冀鲁边区四区区委、庆云和无棣两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
耿淑婵,日寇面前领走八路军“丈夫”
“当时我奶奶见一名八路军战士被鬼子汉奸带走,一把抓住战士的手说,不回家干啥去?汉奸问他们什么关系,我奶奶果断地说八路军是自己丈夫。”村民石金周讲述奶奶耿淑婵的英勇认亲的事迹。
1942年秋,柴林庄村住着十几位八路军战士和地下党员,但不知怎么走漏了消息,日本鬼子和汉奸将村子层层包围,把村民全部赶到村头,让群众和自己的家人站到一起,妄图找出八路军。耿淑婵见状,带头将一位八路军认作自己丈夫,剩下十几名八路军和地下党员也被村民认了亲,致使敌人的阴谋破产。
上世纪20年代,庆云县历经张隐韬、刘格平发动的中国北方最早武装革命尝试后,在柴林庄村建立了津南地下党活动中心。“七七事变”后,庆云县地下党组织在张袖石、王之翰、刘全禄等领导下,秘密串联,发展抗日力量,成立村自卫队。短短几个月的发展,就形成了庆云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成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腹地、冀鲁边地委四区区委所在地,也是庆云、无棣两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
“在我家房子东北角,有一个地洞,就是当年冀鲁边区委秘密印刷厂的入口。”村民高志会介绍,当时,地下党组织还在村东北挖了一个特大地窖,上面种上农作物,四面有进出口。1942年,傅国光任烽火报社社长,在柴林庄印刷3年左右。村里的群众为了印刷厂的工作不受干扰,经常主动站岗放哨,使印刷工作在村里安然运转。
柴林庄村还是四区兵工厂所在地。当时只有老庆云的碱土出硝,村民韩书林便借进城卖铁货的机会,偷偷往回带碱土,制作火药用硝。在地下搭建的兵工厂里,用一硝二磺三木炭法制作手榴弹。后来上级领导又派造枪专家来传授造枪技术,安设洪炉,为抗日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
石长海、石长道兄弟,一门双烈士
柴林庄是庆云县烈士最多的村庄之一。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柴林庄18名英烈,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荣耀永远定格于这片红色的沃土。
石长海、石长道,柴林庄村的一门双烈士。石长海,30多岁时在天津地方部队入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家乡参加抗日救国军,任司令部手枪队队长。193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庆云、乐陵、盐山等地参加大小战斗数百次,作战机智勇敢,使鲁北鬼子汉奸闻名丧胆。1942年秋,石长海带领8名队员住在小马村,不料被汉奸告密,200多名日伪军包围了村子。他率领队员突围后,发现少了一名队员,又率众冲入村中,将其救出。在激战中,他身负重伤,后伤重不治,牺牲于石官堂村。
石长道,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了马颊河罢工斗争。“七七事变”后,他参加了抗日救国军,在战斗中,他冲锋在前,英勇杀敌。后转到四区任区队副,坚持斗争,逐步发展了近百人的区武装组织,配合八路军开展游击战,沉重打击了敌人,为四区抗日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1942年4月的一天,在坡徐村西一次伏击战中,壮烈牺牲。
1946年,庆云县政府表彰石长海、石长道兄弟双烈士,为其题“民族英雄”金字牌匾。
柴林庄村在物力上给予抗日巨大支持,把村庄马匹和最好的20余支钢枪送给抗日武装。
石长才智取杨集据点,济南战役英勇献身
石长才,1922年出生在柴林庄村一贫苦农民家庭里,1937年,15岁的他参加了抗日救国军,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德县县大队战士、排长、连长、大队长,经常活动在陵县官道孙尹家庄村一带。
抗日战争中期,陵县(现陵城区)杨集有日寇安插的据点,鬼子汉奸经常出来“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天,石长才带领县大队住在马颊河南岸1.5公里远的尹家村,群众向他控诉杨集据点的鬼子汉奸的暴行,他决定狠狠打击一下敌人的嚣张气焰。他叫尹家村的保长到据点去给鬼子报信,就说村里住了八路的区小队,要杀汉奸。杨集据点的日伪军点齐人马,直奔尹家村而来,当敌人经过一座桥时,被八路军打了伏击。敌人恼羞成怒,从附近据点以及沧州调来大批日军围剿县大队,石长才带领县大队与敌人展开游击战,打击了敌人,保存了自己的实力。抗战后期,日军兵力收缩,撤走了杨集据点的日军,只有伪军留守,石长才决定清除这个据点。他发动军民,从杨集村西头向村东南角上的据点挖洞,几个夜晚就把洞挖到了据点外侧。石长才在据点外对敌人展开了政治攻势,攻心战术。他向伪军喊话:“我们都是中国人,都应当爱国,给日本鬼子当走狗,杀害自己的同胞是可耻的,你们如果执迷不悟,就叫你们坐‘土飞机’,现在我们只要用几公斤的炸药,就能叫你们见阎王!你们里边,现在有多少人、多少条枪,早给你点了数,想顽抗是死路一条。是中国人的,给你们留条活路,愿投降的我们欢迎,愿回家的发给路费……”后通过直接派人进去谈判,伪军答应把枪全部留下,人撤出杨集据点。就这样,县大队一枪不放,一人不伤拔掉了杨集据点,缴获了据点的全部军火和其他物资。
抗战胜利后,石长才率所部编入正规军,担任某部营长。1947年2月升任三野团长,一度转战在西安一带。在战斗中,他善于做俘虏的教育工作,把一批批俘虏,教育改造成了作战勇敢的解放军战士,打了很多大胜仗。1948年,他积劳成疾,党组织让他到泰安疗养,9月,他得知我军要解放济南的消息,一再向上级要求参加战斗,因他的病还未痊愈,领导不同意,他就软缠硬磨,领导只好让他担任某营营长,参加济南战役。石长才请战攻打普利门。这是还乡团把守的地方,工事坚固,易守难攻,石长才带领部队英勇作战,在第三天就把外围的敌人全部消灭,只剩下一部分顽固的敌人固守在一个小楼里,几次强攻,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这时,石长才决定采用政治攻势,他站在一栋二层楼的窗口前对敌人喊话,敌人的冷枪打来,击中了他的大腿根部,同志们将他救下去进行包扎,让他好好养伤,他不顾同志们的劝阻,第二次到楼上对敌军喊话,不幸又被敌人击中,为国捐躯。他的名字镌刻在济南解放阁石壁上。
王之翰早年参加革命,后被授予大校军衔
王之翰,1912年生于柴林庄村。1932年,就读于河北泊镇师范学校,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秘密传播革命思想,发展进步力量。
1935年9月,王之翰毕业后回到家乡,以教书为掩护,在中共津南特委的领导下,宣传发动群众,发展党的组织。1937年4月,中共津南特委指派马振华到庆云组建庆云县工委,王之翰任组织委员。“七七事变”后,津南特委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抗日救国军。后王之翰任抗日救国军特务团二大队教导员,先后参加解放与保卫盐山、无棣、庆云、乐陵等战斗。1938年夏,抗日救国军改编为八路军平津支队,王之翰先后担任支队直属队教导员等职务。1939年冬,他随纵队主力转战到鲁西。1945年5月,任冀鲁豫军区一军(泰运)教导大队政委。
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军区独立旅1团政委,先后参加石横战斗、东进战役、睢杞战役、淮海战役。后随军渡江向南挺进,参加解放大西南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王之翰先后在贵州省军区毕节军分区、毕节专署等处任职。1964年,王之翰任原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副政委,晋升大校军衔。1983年离休。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6月,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