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天
“妆台”是曾经坐落于陵县(今陵城区)政府西北的一座土丘。
据康熙《陵县志》记载:“妆台,在县治西北,昔日陵为封国,系主嫔膏沐之所,今废,仅余土基。”
陵县古称安德,在东汉时曾设安德侯国,西晋时则有安德公国。修志者认为这座土丘昔日是一座高楼,分封在这里的安德侯、安德公的女眷们曾在此梳妆打扮,所以将这座土丘称为“妆台”,又叫“梳妆台”。
“北郭妆台”是清代陵县八景之一,文人墨客们来到这里,看到黄土高耸,荒草萋萋,联想到以前的琼楼玉宇,红粉佳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康熙朝,陵县知县史飏廷曾作诗叹咏这一古迹,另有四位文人附和之。光绪年间,陵县廪生吴养纯也曾在此作诗。
文人们的诗作固然优美,然而妆台是古代女眷们梳妆场所的说法却未必可信。古代人民有将不知名的建筑称作梳妆台或梳妆楼的习惯。如南京的明孝陵明楼、明故宫大善殿后假山被民间称为“马娘娘梳妆台”。张家口市沽源县的阔里吉思墓长期被称作“萧太后梳妆楼”。邯郸市丛台区赵国宫苑遗址、武汉市武昌区明楚王府遗址,都被当地人称作“梳妆台”。将一座荒凉的土丘或破败的建筑,附会为温婉美貌的大家闺秀的休憩之所,其中的巨大反差给人以强烈冲击,令人印象深刻,因而广为流传。这种附会同时也为文人墨客们吟诗作赋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妆台到底是什么?笔者找到了1969年的卫星图片,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当时妆台是一座圆形的土丘,据此提出两种猜想:其一是墓冢。距离妆台直线距离180米处有另一土丘,清嘉庆陵县知县沈瑊认为它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的墓冢,并在墓前树碑。如今亦有学者认为其为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明氏家族的墓地。妆台距离平原君墓如此之近,是否可能是另一座古墓?其二是大型建筑基址。隋唐时代佛教兴盛,陵县曾有一座唐代七级石塔,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中叶,妆台则有可能是土木结构的佛塔。另外,妆台也可能是一座高楼式建筑。可能是当时的鼓楼、钟楼,校场的阅兵楼,大户人家的藏书楼等。
妆台是何时建造的呢?康熙《陵县志》称在妆台梳妆的是汉晋时期安德公侯的妻妾们。据清代地理学家叶圭绶考证,隋以前安德在今陵城区东南15公里,至隋开皇九年(589年)才移至今城。所以汉晋时期的安德公侯们并不住在今陵城内,也就不可能有夫人、小姐们的“梳妆台”了。陵城区的起源是北魏建造的“临齐城”。因为古人不会在城市中建造大型坟墓,如果妆台是一座墓冢,那么它应该建造于北魏以前。如果妆台是一座建筑,它的建造年代则不会早于北魏。清康熙时期人们已经不知道妆台的具体用途,可见此建筑存在已久,应为明代以前建造。陵城在隋唐时代颇为繁盛,妆台很可能建于此时。
所有这些,都基于历史本文与笔者的想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妆台”逐渐夷为平地。目前,陵城区正在进行旧城改造,建在“妆台”遗址上的民房已经拆除。若能趁此时机进行考古发掘,或者将遗址保护起来,让“北郭妆台”重现在陵城大地上,将是莫大幸事。